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一流教师 一流教育
发布时间:2011-05-13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研究参考》2010年第20期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专题 第九战略专题调研组(组长:张天保、史宁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历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看,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看,义务教育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上好学”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看,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和中心任务。所有这些都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也正在发生较大变化。教师队伍总体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都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紧迫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并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必须创新教师管理的体制机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应该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点,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摆在最为优先的战略地位。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十年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长期以来,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的状况总体上逐步改善。教师的地位待遇逐步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弓l力正在逐步增强。教师资源配置逐步改善,总体规模逐步扩大。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正在发生结构性积极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以开放体系、提高层次和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为显著特点的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作用初步显现,教师教育创新迈出新的步伐。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取得显著成效。一系列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举措初见成效。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是,从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目标要求来看,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教师地位待遇仍然偏低,难以真正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法律地位尚无明确界定,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和有效管理还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总体上仍然偏低,尚未达到《教师法》的规定要求。教师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障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凸显。城乡之问、强校与弱校之间教师收入的差别,制约着教师的合理流动。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有些偏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亟待提高。总体学历水平还较低。2008年,专科以上小学教师为70.9%,本科学历初中教师仅占53.2%,仍有超过40万名中小学(含中职)教师学历不合格。一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都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普遍缺少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偏弱。博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仅占11.7%,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不足。

——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中小学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和农村紧缺并存,教师补充困难重重,城乡教师余缺难以互补。中小学师资的有效需求不足,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缺乏激励机制。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部分学科教师紧缺。骨干教师严重不足,教师逆向流动状况没有根本扭转。2008年全国尚有35.4万代课人员。幼儿园教师和高中阶段以上教师数量不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过高,中职学校生师比高达23.5: l,有七个省区超过30: l。高校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新建地方高校和高职院校生师比偏高,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高达24: 1。

——教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迫在眉睫。20世纪末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就业并轨、高校改制升格,以及三级师范向两级过渡的背景下,一些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流失,师范院校体系受到较大冲击,教师教育一度出现弱化和边缘化倾向。对于师范生的优惠和保护政策相继取消,生源质量总体上下降。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与教育改革要求不适应,教师专业教育有所弱化。教师培训经费和基地建设缺乏保障。开放体系下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制度亟待建立。新的教师教育保障机制及鼓励措施亟待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训条件有待加强。近年来,教师教育淡化弱化的状况正在得到扭转,但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仍然任重道远。

——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队伍建设。我国教师资格制度虽已初步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认定程序、建立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机制,强化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考察。教师遴选任用、考核评价、流动与退出等用人机制尚不健全。职教教师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职教特色不够突出。现代教师人事制度尚未建立。教师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师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用人与治事脱节,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有效管理和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时期。必须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努力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政府主导、注重质量、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确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优先地位,以农村教师队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和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采取果断措施,加速制度创新,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着力改革用人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锐意创新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杰出的教育家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目标

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适应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设一支满足教育现代化需要、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

——规模结构:根据教育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学龄人口规模、班额、生师比等因素,到2012年,我国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规模将从2008年的1244万人增加到1350万人左右。中小学教师城乡分布趋于合理,教师队伍年龄、职务、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班师比和生师比得到改善。保证每所学校配足、配齐教师,开足、开齐课程。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总体缓解,专业教师比例超过60%,其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到2020年,随着教育发展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规模达到1550万人左右。生师比略高于OEcD国家2002年的平均水平,与世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大体相当。教师队伍总体规模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和城乡分布合理,让每个课堂都拥有合格教师。

——素质提升:到2012年,全国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有条件的地区新增小学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新增幼儿园教师基本具备专科学历。

 到2020年,全国小学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中等学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到较大比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广大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制度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教师法规体系;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为主的,以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职前职后一体化为特点的教师教育新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资格、职务、聘任、交流、考核、分配等管理制度;形成严格准人、竞争择优、有序交流、有效激励、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用人机制。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综合考虑国家发展目标和区域差别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具体实施中要特别强调坚持“三个区别对待”:坚持分区规划,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区别对待;坚持分类指导,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区别对待;坚持分步实施,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区别对待。切忌一刀切、简单化。

(三)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目标   

到2020年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是,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构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更加有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大师和教育家。

——规模结构:到2012年,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30万人左右,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值保持在17:1以内。学科专业结构基本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学缘结构逐步改善,职务结构总体合理,初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高校管理人员控制在教职工总量的20%左右。

到2020年,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70万人左右,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值保持在16:1以内,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生师比有所区别。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学缘结构显著改善,职务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素质提升:到2012年,高校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30%。高水平大学中博士学位教师达到50%,中青年教师6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初步形成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7:3。

到2020年,高校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水平大学教师基本具有博士学位;高水平大学中青年教师基本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经历的达到80%,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高校教师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学术大师、学科领军人才和教育家,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若干所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基本达到世界知名大学水平。

——制度建设:建立政事职责明晰、学校自主用人、政府依法监督、教师专业组织参与,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高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师资源配置开发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师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促进教师发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

实现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改革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从我国实际出发,围绕上述四个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提出如下战略举措和政策建议。

(一)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建立中小学教育公务员制度。修订《教师法》,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首先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将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依法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利于实行严格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对教师队伍实行严格的管理考核,强化教师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法理上突出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公务性和专、业性的双重属性,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从国际上看,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

——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国家制定教师工资待遇标准,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在社会各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的长效机制。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由中央财政统一支付,东部地区由省级财政负担。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按照核定的编制、职务结构比例和工资标准,全额纳人预算,按时足额发放。

高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其他知识密集型行业大体相当,居社会各行业较高水平。建立高校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实行优秀人才带薪学术休假制度。

——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制度。教师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义务教育教师的养老金平均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退休金的平均水平。按照在职同类人员绩效工资平均水平的合理比例,确定非义务教育退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建立高校教师职业年金制度,对教师养老储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教师住房要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实行教师购房优惠政策。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应当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优秀教师的高尚精神,让全社会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重视教师养成教育,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学风、学术规范教育。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甘为人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三)改革和加强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有序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调整优化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师范学院,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

——采取特殊措施,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实施“国家级教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在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基地”,加强教师教育学科群和专业建设,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逐步在全国推行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采取提前招生、免试推荐、公费教育、定向培养、保障就业等特别举措,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保证优质师资的稳定供给。

——创新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发展本科后教师教育,加强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的培养,完善教师教育学历学位制度。设立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建立国家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定包括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在内的教师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估机制,成立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和质量监测中心。开设师范类专业和确定招生规模要经过严格认证;优质师范院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

(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立教师终生学习体系

——颁布《中小学教师培训条例》。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按照教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单列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的政策,主要用于校本培训。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形成教师培训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紧密挂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实施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重点支持骨干教师、校长示范性培训和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实施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采取特殊措施,依托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培训一批高水平双语师资。

——进一步深入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调整运行机制,建立优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高水平师范大学和优秀中小学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校长培训基地。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坚持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并重,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的所有贫困县。实行“教育硕士师资培养专项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通过推荐免试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骨干教师。

——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编制标准和岗位结构比例标准。

——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公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分配,重点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

——设立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乡镇以下教师特殊岗位津贴,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一至三年的服务期制度,并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选先进的必备条件,促进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促进城乡之问、区域内强校弱校之间的教师合理流动。逐步建立教师校长定期交流的长效机制。

——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用房;在县镇为农村教师集中建设住房或廉租公寓。到2020年实现所有农村教师在城镇都拥有一套适用住房的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改革人事政策,打破人才身份限制,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符合任教条件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财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兼职教师比例。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实施“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能力建设计划”,重点支持一批独立设置和设在普通高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改善培养培训条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扩大合格师资培养规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遴选行业代表性强的企业作为职教教师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和企业实践基地。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培训计划”、"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提高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升职教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健全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制订反映职业学校办学规律、满足事业发展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基本标准。完善体现教师职业特点、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职教教师资格、职务制度,以及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支持体系.加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把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在实施引进海学科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群体。

——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国家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对青年学术骨干给予支持;设立“科研创新风险基金”,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开展自主选题研究。提高国家支持的研究课题中青年课题比例,加大经费资助力度。

——营造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职务聘任制和教师考核制度。鼓励高校面向海内外、面向企业和研究机构,聘用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规范高校教师兼职行为,促进人才资源共享。实行在核定人员编制、岗位和工资总量内高校自主用人的制度。

(八)创新教师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和管理体制

——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考查;提高教师资格标准;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办法和程序,严把教师人口关。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把通过年度绩效考核和完成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