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与职业》 2010年9月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即一方面要吸纳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技师来担任学校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作为学校“技能型”教师的一部分,从而在教师来源结构上优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把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中顶岗实践,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从而使教师个人能力结构得到优化,成为“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从教师的来源、教师的能力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一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经验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工作,这就要求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质要求(即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技能型”“双师型”教师紧缺现象。高职院校中专业教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青年教师。由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新增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是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的具有本科生或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在学校主要接受的是学科体系的理论教育,缺乏本专业或职业技术岗位的工作经历。二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从事专业教学的时间长,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不能定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对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缺乏了解,同样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教师队伍整体实践工程能力、操作动手能力都处于弱势,难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生产、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合作共建。因此,职业院校应该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让企业为学校提供优秀的技师作为学校的“技能型”教师,以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同时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技术,调整更新知识结构,成为“双师”素质教师。这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和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需要企业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以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也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并在接受学生实习过程中选拔适合于企业的专业人才。因此,校企双方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存在着结合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学与生产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如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的矛盾、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矛盾、课程组织与工艺组织的矛盾等。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对于企业而言,接受实习学生会给生产带来诸多的不方便。所以,如果企业没有人才需求计划,接受实习学生是件很不情愿的事。如果学生没有经历过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缺乏具有企业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技师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就难以提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这是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产学研合作的起步较晚等原因,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那么学校如何把企业这颗“冰冷的心”热起来,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来,是“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途径
企业位于生产第一线,熟悉技术的实际应用,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经验和诀窍;学校教师具有知识优势,通常被认为是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应用型的研究更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特长;企业熟悉消费者的需求,对技术的商品化敏感;学校教师对市场需求的了解程度不及企业全面和及时;企业的设备以生产为主,学校的设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市场需求信息与学校研究能力的相合,设备功能的结合,由于校企需求、优势互补,使双方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为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合作必须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只有使合作双方从中获益,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一)通过官产学合作,广泛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在官产学合作过程中,政府、产业、学校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比如,当前广西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已经初步形成:南宁、桂林等市依据科技创新的优势,发展高新产业;玉林、贵港、梧州、贺州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北部湾的南北钦防等市依据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先后在园区兴建炼油、林浆纸、钢铁、电力等一批大项目等。进入园区的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需要学校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基层的管理人员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不仅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也能增加税收,这是政府所期盼的事;而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符合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且被企业录用实现就业。因此,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的要求。学校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或园区管委会,架起与园区企业联系、合作的桥梁。只要企业乐于接受学生的实习,派具有技术经验的技师指导学生的实习,那么这些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就成为学校不在编的“技能型”教师。这种合作共建,改善了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解决了学校“技能型”教师缺乏的问题,提高了学校实践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大型的国有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在资金、规模、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区域中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成为区域性的信息和价格形成的重要源头,企业可以以自身的优势不断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相结合,成为工业集团化、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学校与大型的国有企业或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合作,派遣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中担任访问工程师,参加科研或技术推广和协作,这不仅优化了企业的科研队伍结构,增强了企业的科研实力,更重要的是学校在职专业教师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广泛地搜集行业信息、专业信息,促进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迅速地提高。专业教师个人具备了“双师”素质,个人能力结构得到优化,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与中小型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每个企业无论处于创业期还是成长期,都存在着技术革新、工艺改进、产品更新等技术改造的问题。而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很难在企业内部配置大量的人力、时间来做这项工作,在技术改造方面更希望得到学校的帮助,而科研活动正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科研工作也成为与中小型企业合作最好的切入点,通过科研项目提高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在科研工作中提高解决生产实际、实践工程的能力。教师个人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教师把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的经验带入教学工作,使授课的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这样,学生从教学中不仅获得了理论知识,还更多地获得了经验知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与中小型企业建立技术合作,也是提高教师个人“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校内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还应从制度上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各系或二级学院的主动性,激发教师个体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学校可以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采取项目开发、技术服务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真正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按照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重点建立健全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师资培养、引进和聘用、晋级、考核机制。一是制定教师职称评聘的管理规定,把到企业实践经历作为评聘条件之一;二是制定教师参加实践锻炼规定,实行企业挂职锻炼轮派制度,使教师有3年内保证3个月以上到企业实践的时间;三是加强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按照专业教学需要设岗并公开进行招聘,严格聘用管理,切实满足教学改革要求,同时提高兼职教师待遇,保证兼职教师的相对稳定。同时,增强系级或二级学院在师资培养、考核和评聘方面的自主权,切实保证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专业建设一线实际工作需求。这样通过机制的完善,敦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最终把制度规定内化为教师自身需求,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效果
(一)科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等科研活动,不仅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了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教师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新设备、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如果教师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将能更好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坭兴陶是广西地理标志性产品,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的教师长期与广西钦州市多家坭兴陶企业合作,设计、开发坭兴陶产品,教师将有关坭兴陶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转化为课程设计的内容,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贴得更近;把企业真实的案例用于教学中,授课应用性和针对性更强。民族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也于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由此可见,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工作并将科研工作反哺于教学工作,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
(二)挂职锻炼促进青年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
针对青年教师实践工作经历相对缺乏的问题,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轮流派遣一些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让青年教师每年进行3~6个月的生产一线的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而形成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通过锻炼,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专业功底更加扎实,同时能够获取丰富的案例实例,使教师在授课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改善“双师”结构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能手一般都是企业的骨干力量,若想将他们纳入学校编制成为专职教师,从现行的人事制度来看不太现实。应树立“但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的“大人才观”,不将他们引进为学校在编人员,而是通过聘用的形式,使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参加教学改革项目。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不仅充分利用了企业人力资源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解决了学校“技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通过“技能型”教师的加入,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同时兼职教师的到来在学校中产生了“鲶鱼效应”,学校在职教师投身生产实践的紧迫感大大提高。
总之,通过以企业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吸引企业人员参与教学项目,把企业技术力量、学校的教学人力资源融合为一体,实现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共享,这种“双方项目、双向参与”的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让学校和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教学难题,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