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大学教师分类管理是个好办法
发布时间:2011-03-08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每日新报  2011-03-07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近日表示,清华将在百年校庆后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顾秉林透露,现有的教师将分成三类管理,第一类是做科研的,第二类是做教学的,第三类就是两者兼具的。做科研的,就用学术水平评价,做教学的就用教学质量去评价要求。不过学校主力教师还应该是结合教学和科研的。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研究单位,好像这样才显得有水平、上档次。但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都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这不但导致了科研本身的异化,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偏离了大学使命,破坏了大学信仰。那么,如何消除大学这一痛遭民众诟病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分类管理无疑是个好办法。

 

其实,在哈佛、芝加哥这样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都有专职教学职位。因为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会有一些基础性、实验或案例课程,授课效果很好的教师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而确定适当比例的专职教学教师不仅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

 

过去不分类,所有的人按照相同的标准分配教学工作量,晋升时又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有科研成果,结果,一些教学效果好但科研能力差的教师为了晋升的需要,不得不生产一些低水平甚至毫无价值的论文,不仅不能为学校争光,还损害了大学的学术声誉。

 

再说,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做不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或不做什么科研工作的教师承担着相同的教学工作量,对前者是很不公平的。而分类管理让那些科研能力较差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全职教书,不需要在“科研”上浪费时间,同时适当减轻研究能力强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这样一来,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都可以提高。

 

当然,依据这样分类进行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开放,是否能使各类别的教师按劳取酬,是否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否能打消一些教师的顾虑。如果这些都能做到位了,那教师分类管理就的确是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