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论高校教师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发布时间:2011-06-20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第4期

[摘 要]目前高校内出现教学、人才培养与科研之间的正相关性,教师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呈现负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在详细论述教师层面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当前一些高校发展格局,分析了教师层面教学与科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促使高校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与科研;   问题与策略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两项基本职能,而高校教师是其基本职能的执行者,解决好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才能使二者和谐发展。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即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两种职能之间的关系,教师层面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现为教师如何对待和协调自身所肩负的教学和科研两项任务的关系,而学生层面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又表现为两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关系。教师层面是学校和学生层面的中间层面,也是核心层面,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定位,以及不同类型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态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层面出现了教学和科研失衡的现象。众所周知,高校的职能除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外,还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作为高校教师,当然也要围绕这三项职能进行工作。过去在教师晋升职称等方面,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现在高校开始重视教学,关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因此本文从教师层面上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出教师层面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教师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陆根书等 在学校层面上研究得出高校内教学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教师的科研对教学存在着正面推动作用,同时教学对科研有促进作用。还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呈现出负的的相关性或没有相关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对教学和科研的态度、看法有所不同。

教师在高等院校这种特殊的教学科研环境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必然对科研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学能够也将必然对科研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高校不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的过程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以适应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处在知识发展前沿的高校教师,如果没有系统学习和领会所授学科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很难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无法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其次,教学的过程是对知识的传播过程,科研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发现过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协调、统一与融合,可以将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新思想转化为知识形态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让它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联系。当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理论相互融合时,二者之间才能够相互验证。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思路整理和动力激发的过程。最后,教学的过程就是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的过程,是将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知识化的过程。当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将新的科研成果吸收到自己所讲授课程中的时候,就必须对自己所掌握的科研成果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前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程度进行辨析。这个过程正是将科研成果系统化和知识化的过程,从事科研的教师必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促使其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这样,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促使科研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的过程。

教师的科研工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具体、难易程度相当且内容富于吸引力。所以,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其次,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高校的教育质量与教师的学识程度和学术水平直接相关。高等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高校和教师,一般具有高质量的教学,较高的学识水平是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出来的。教师通过探索未知的科研活动所形成的创造精神,以及特殊的学术品位及精神魅力,使其成为学生遵从效仿的榜样,这也必然对学生的科研产生某种动力。也就是所谓的“性格趋同和声望效应”。这种创造性的教师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第三,教师的科研工作有助于学科的革新及新学科的诞生。科学研究对于改造和发展传统学科、提升已有学科的优势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中产生的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是形成高校现在众多学科的主要原动力,也是目前各类高校所提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展理念的依据。高校的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知识的覆盖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各种层次、各种专业方向的高技术人才。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就能够从高层次、高起点驾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将日益积累的知识和体会及时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内容。

二、教师层面的教学与科研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主要实施者。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够做到教学与科研并重,只有少数教师出于对学术的执著而热衷于科研,更多的教师则是“为科研而科研”,完全扭曲了科学研究活动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异化为对职称、声望的追求而进行着科研。因此现在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需要好的老师上基础课,但学校还需要这些老师兼顾更多的科研项目,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把教学与科研同时兼顾。

高校教师常常为数量达标,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而进行科研。长期以来,由于论文、著作、项目、成果和成果鉴定的数量被当作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和职称评定的决定因素,因此高校教师不得不为数量的达标而撰写论文,编著作,申请科研项目和申请成果鉴定,造成一些书籍学术刊物的某些论文的质量下滑以及研究成果和实际生产应用相脱节,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有一部分教师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从事科研,他们为了争取科研报酬和科研奖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这势必会导致他们减少教学的投入,进而使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发生偏移。

三、解决措施

为了改变上述局面,很多高校出台政策,比如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教学成绩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良倾向,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让广大教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教学与科研存在的内在的联系。其次,根据目前不同学科的发展和个人的爱好,应让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所说“一些名校评教授,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数量。但有些人只会写论文,不会教书,如何能当教授?以我看来,发表学术论文多的人当研究员就够了”。因此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使人尽其能,各司其职,通俗地讲就是“让教学的归教学,让研究的归研究”。

“让教学的归教学”是指对那些教书育人者,我们应该淡化对其论文的要求,不能让论文成为枷锁,束缚他们在教学上的努力,阻碍他们对教学的兴趣。而“让研究的归研究”则是指对于那些专司研究者,可以放松对其教学上的要求,而强化对其科研论文的要求。只有明确侧重点,才能让论文和教学相互促进,既不因论文影响教学,又不让教学影响论文。而无论以哪一种为重点,都不影响其职称的评定,都不影响其正当名利的获得。惟有如此,才能有效改变当前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定中的弊端,还原教学科研本质。高校应从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以及内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作用,并以政策、制度等管理手段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目前在江西理工大学就出台了“让教学的归教学”的相关政策,设置了“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他们的做法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此前,武汉大学也设立过“教学型教授”岗位,同济大学设置过“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岗位,天津师范大学也曾在职称评定中单列出评选“教学型教授”的指标。这些高校的做法旨在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评聘教授职称创造公平环境,实现“教学型教授”享受与“科研型教授”同样的待遇。根据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教师的爱好和态度,划分“让教学的归教学,让研究的归研究”的不同类型,有利于解决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弊端,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因此,高校要发展既不能放弃科研,也不能把科研看做全部,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得高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和谐发展,促进科研、教学成果最大化。

四、小结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首先要解决教师层面的教学和科研关系问题,要坚决执行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合理引导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使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这样高校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成为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同时,不管是研究型的还是非研究型的高校,在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性质和任务合理定位,充分考虑教师的爱好和特点,划分出所谓“教学的归教学,研究的归研究”的不同类型,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所长,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协调发展。

作者:杨广礼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