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麦可思Mycos 2011-06-03
在同等分数同类型学校条件下,毕业生是否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推荐度计算公式分子是回答愿意推荐的人数,分母是回答愿意推荐、不愿意推荐、不确定的总人数。
成都大学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完成学校的专业转型,并确立了新的办学定位: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科与专业设置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衔接最紧密;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培养的人才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发挥最好”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为了及时掌握转型后学校的培养结果和培养的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情况,成都大学自2010年开始引入麦可思作为第三方对本校培养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
总体满意度
在调查中,被调查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分为无法评价、很不满意、不满意、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很满意、非常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很不满意、不满意”属于不满意的范围。总体满意度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百分比,计算公式分子是回答满意范围的人数,分母是回答不满意和满意范围的总人数。
调研结束后,有两项指标引起了学校的特别关注——校友推荐度和总体满意度。成都大学2009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是54%,与省内其他非“211”本科院校刚刚持平,而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78%)还略低于本省同类院校(1个百分点)。校友推荐度和总体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均代表着学生对母校的总体认同,这种认同主要基于学生在校经历的综合感受,而这些在校经历既包含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还包括社团活动、生活服务、环境设施等多个方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友推荐度和满意度不高呢?麦可思的调研报告中对毕业生不愿意推荐母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数据显示毕业生不愿意推荐母校的主要理由是就业不好(77%)、校风学风不好(64%)(如下图所示)(图略,高教所注 原文连接:http://www.jyb.cn/high/gjsd/201106/t20110603_434616.html)。
校友的满意度和口碑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并直接对学校的生源和长期发展产生影响,为此成都大学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就业和校风学风这两个症结着手进行改进:
改进就业服务
参照调查结果中有77%的不愿意推荐母校的学生是因为“就业不好”,成都大学的就业部门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了解到部分原因是学生觉得当初在求职时岗位不多、选择不多、职位吸引力不够、就业质量不高。为此,成都大学的就业部门加强了与当地用人单位的联系,主动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本校毕业生,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同时,调研结果还反映出校园招聘会质量不高,即虽然六成的毕业生参加了“大学组织的招聘会”,但其中有37%的人都认为没有效果(如下图所示)(图略,高教所注)。针对这个问题,成都大学的就业部门加强了对校园招聘会的组织工作,一方面,吸引一些知名企业到学校招聘,并重点邀请更多招聘岗位与本校主要专业对口的企业,使招聘会更具针对性、效率更高;另一方面,结合本校大部分毕业生在成都本地就业的特点,成都大学的就业部门加大与成都各区人事局的沟通,通过与更多的成都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此外,成都大学的就业部门还结合调研出的各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职业的信息(如下表所示)(图略,高教所注),在学生从入校伊始就进行职业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行业。这种做法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还大幅提高了该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风气明显改善。
整顿校风学风
对于因“校风学风不好”而不推荐母校这一理由,成都大学认为:解决学风问题不应当只是着眼于学生,还应让整个教师队伍进行反思。为此,该校提出了“用教风带动学风”。具体做法是:
教务部门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由督导室负责促进和监督。对于在评教中未能达标的教师,学校会让他们接受培训。如果始终难以达标,学校将会采用警告等一系列措施,甚至是无限期让该教师停课。
学工部门牵头,由各院系辅导员督促学生早晚自习。此项措施一出,最初不仅是学生,就连各学院的辅导员对此的抵触情绪都很大,觉得这样做是让高校倒退回高中,认为很不可取。但校领导坚持认为,对学风的整顿需要来自外部的压力,前期难免矫枉过正,但是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一旦风气形成,积极上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够自然地发挥影响。如今校园里晨读、在河边背单词的学生明显增多。
事实上,提高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质量是根本保障,但本质更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这方面,成都大学除了上述举措外,还在积极探索,通过对校友推荐度和总体满意度这两项指标的部分资料来源
持续跟踪,观测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及时予以调整
原文连接:http://www.jyb.cn/high/gjsd/201106/t20110603_43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