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10-05-05
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
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在教育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
“钱学森之问”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回应“钱学森之问”教育部低调启动"珠峰计划"
大科学家钱学森留给世人的追问鞭策着教育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最近,来自多所名牌大学的消息证实,教育部一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于近期悄然实施,这项试图破解中国人“大师”、“诺贝尔奖”心结的人才培养计划正在浮出水面。记者从北大以及北京市部分中学获悉,代号为“珠峰计划”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北大清华等国内11所名校悄然启动,这项由中央专项拨款提供资金支持的人才计划旨在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物。
37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回应“钱学森之问”
——从根本的选拔制度入手,解决官本位思想的问题。为管理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设计不同的人才培养渠道与选拔标准,不要以提拔为行政官员作为对人才的奖励。
——在教学科研上充分发挥教授、科学家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方面,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配置上,应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
——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环境和氛围,使得潜心研究的科研、教学人员赢得社会的尊重。
——提高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待遇,将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与行政职务、级别脱钩,建立适用于科研、教学人员的待遇体系。
顾雪林:“钱学森之问”带来的痛与思
我认为,我们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不能对“钱学森之问”置若罔闻或无动于衷,钱学森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在21世纪,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关系到中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专家谈中国高教难题 "钱学森之问"关注问题居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2日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钱学森之问”关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居首。
中国教改寻求破解“钱学森之问”
2020年,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将达2亿。尽管数量惊人,但中国高校却不得不面对钱学森生前五六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钱老虽逝,仍旧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在众多的怀想和反思中,“钱学森之问”因其关系着教育,关系着未来,备受人关注。我们推出此版,算作对钱老的纪念和对钱老精神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