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26
京城一隅,我踏着冬日暖阳走进办公室,在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拿起电话,第三军医大学的一位老师在重庆遥问,能否帮助他找齐“大学精神漫谈”系列的16篇文章,以便珍藏;打开手机,新疆记者站的一位同事发来短信,让我把《高端视点》一篇稿件的电子版发给他,他们教育厅厅长觉得很有价值;启动电脑,甘肃渭源一位读者发来的邮件流露出欣喜之情:“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阐述了非常有见地的主张,实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剂良方……”
自2009年春天创立高教周刊以来,一批承载思想、传递理念的栏目逐渐成长起来。2011年,高教周刊的理念版又有了新面貌,栏目的姿态愈发多样,论说的方式更加多元,理性的声音更加铿锵。而来自不同读者群的阵阵回音,则为思想的动人力量写下了最好的注脚。
那么,思想何以动人?
有些话题宏大华美却容易流于空洞,由于深挖地基,思想大厦得以巍然屹立;有些论题敏感重大却难以有所突破,因为敢于尝试,源于实践的理论于是折服人心;有些问题不容回避却一再老生常谈,只有突破窠臼,才能以新思维引领新探索……
重铸精神与文化之魂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自由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人性的无尽关怀,是大学精神的根本特征。(4月11日5版)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身处闹市的大学,不能只是钢筋水泥中的绿地,还应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引导社会良好风气的风向标。(8月20日2版)
“中国大学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有两个,一是丢心失魂,精神缺失;二是无章可循,未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学者专栏》作者储朝晖一针见血。
今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精神与文化高地的价值和作用已经上升到民族与国家的高度。
中国大学要争创世界一流,精神迷失、文化薄弱则寸步难行。中国要建设文化强国,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不可或缺。
大学应当具备怎样的精神与文化?对此,中国学人应当有自己的思考。正如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所说,我们不必“言必称希腊”。
“中国的一流大学已经前进到了开始摆脱‘跟踪性发展’的追赶战略,转向注重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历史转折点。”这是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对一流大学建设进程的判断。鉴于此,新时代的大学精神,既不应是西方大学理念的仿制,也不应是儒家书院传统的回归,而应该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面对来自现实社会功利的压力与诱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克剑告诫青年学生,一个人应当守住自己生命的重心,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求在我者”,即自己的品德、操守及富有创造性的智慧上,这样,你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感到生命失重。这何尝不是对中国大学守住精神重心的告诫?
自诞生之日起,大学就流淌着文化的血液。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达到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是大学的本质特征。
面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国时代”,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说:“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充满变革与竞争的现代社会,大学作为思想和价值的孕育和批判中心,不仅有能力,而且有责任发展人们的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曹国永指出。
制度变革为学术开道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对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我们发现浙大差距最大的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1月6日3版)
■美国西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刘昶:年薪制可以减少对教授的行政干预和指挥棒效应,使教授的工作回归本来意义。(11月28日5版)
2011年,高校制度变革之声引发激烈而深沉的回响——这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之年。
年初,浙江大学自2010年11月开始推行的以“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继续引发社会热议:有人扼腕悲叹,也有人鼓掌叫好。
年中,东北大学在考核中未完成聘期目标、越过“红线”(不合格)的几位教师被降级、降薪,一时间被广泛关注,并被视为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
年底,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郑重承诺: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这一挑战“潜规则”的新规能否成为高校的普遍制度?人们期待重重。
质疑、赞许、批评、期待……众目睽睽的背后,是人们对大学制度变革的格外关注。
制度之善恶关乎大学之存亡兴衰。如何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培植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新树?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为教学铺路、为学术开道?
深刻的思想来源于扎实的实践。作为高校制度改革的主要设计者、领导者和参与者,一些大学书记、校长的分析鞭辟入里。
“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下‘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制约高等学校发展的典型桎梏。”东北大学校长丁烈云指出,“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一直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难点,也是广大高校在积极探索的一项艰深命题。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建立健全大学章程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吉林大学于2005年12月制定出台《吉林大学章程》,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带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建立健全大学章程的行列中。吉林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指出:“大学章程是规划校园秩序的‘组织法’,是师生员工的‘权利法’,是学校面向社会的‘宣言书’。”
大学本质上是个学术共同体。然而,过去的高校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其主要功能局限于学术咨询,在学校的学术事务决策中并无太多的话语权,更谈不上发挥决策功能。西南交通大学校长陈春阳认为:“要以加强学校和学院两级学术组织建设作为强化学术权力的切入点,增强学术组织成员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术组织运行机制。”
回到原点方可造就人才
■李嘉诚:无论在言谈、许诺及设定目标各方面,我都慎思和严守纪律,一定不能给人骄惰、脆弱和依赖的印象。(7月11日5版)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我们现在太看重论文,而对我们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6月13日5版)
今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成为社会各界纪念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时光舞台。“纪念一位伟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的思想传承下去。”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如是说。
在教育界,围绕“钱学森之问”的讨论再掀波澜。
一位对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不辍的大学教师在《“钱之问”与“钱之解”》中说道:“钱之问”也好,“钱之解”也罢,其实都指向同一个基本问题——如何克服教育现实困境,剥除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做法,从而回归教育原点看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撇开枝节、拨开浮云,直接回到教育原点。
而所谓教育原点,就是教育的内在目的和人才成长的真实规律。
何谓人才,何以成才?“做自己喜欢而擅长的事”,“永远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作客《一周新话》栏目的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用最质朴简单的语言讲出了切身的体悟。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下,不少高校管理者的见解深刻独到,许多师生的想法富于理性,社会普通民众的呼声也不乏洞见。
“即使社会浮躁,我们的大学老师也不能浮躁、不能世俗,我们从事的教育更不能浮躁、不能世俗。”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强调“老师才是我们的第一身份”,因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我校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首要之举,就是在取消所有转专业的门槛,并且可以多次申请转专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进行了全局性和细致化的思考之后这样强调。
对照国外的优秀大学,我国大学的“严进宽出”已经受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当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本科毕业率90%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时,北京大学教授卢晓东指出:“只有当90%甚至80%的毕业率不再成为新闻,而‘清考’和95%以上的毕业率反而成为新闻之时,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才能让社会放心!”
以提高培养质量为航向,今年北大清华博士招生试行申请制。南京大学学生陶涛撰文指出:“申请制本身并不能明显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所以必须要和淘汰制组合使用。申请制是排头兵,淘汰制是保驾护航的,都很重要。”同样围绕博士培养,北京读者任国征通过对德国如何培养博士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博士教育提出宝贵建议:“选题自由而慎重,论文严格而规范,口试细致而灵活,培养求真而诚实。”
康德说,人是目的。围绕人的命题总是最难解的——从认识人到培养人。尽管如此,人类的探寻与追问却从未停止,大学内外理性的声音也从未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