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 2011年第3期
摘 要:大学校园景观作为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物质栽体,是校园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其包含着多种审美要素,具有审美教育功效;记载着大学发展前行的历史足迹,具有校史教育功效;传承着大学优良的精神传统,具有思想教育功效。充分创造、挖掘、宣传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加强师生与景观的互动交流,是大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关键词:大学; 校园景观; 教育功效
大学校园景观是经过设计的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校园景观从形态来说,既包括建筑、雕塑、壁画、山水、树木、花草等单体,又包括这些单体的组合。如道路、广场、园林、建筑组群等;从性质上区分,既包括树木、泉石、阳光、飞鸟等自然要素,又包括建筑、园林、设施等人工要素;从状态看,既有静态要素,又有动态要素,如阳光、雨雾、喷泉、叠水、动物等。此外还有伴随学校教学生活的人流要素。某种程度上.人流要素是更重要、更生动、更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校园景观之魂。因此,校园景观不只是一种物质环境.它还包含着一种氛围、一种气质.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其物质的景观形态中蕴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折射出一所大学特有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精神气质。校园景观文化是大学最为外显、最为鲜活的文化符号之一。经过良好设计和历史积淀的大学校园景观往往成为一所大学的识别标识,也往往最能贴切地表达这所大学独特的气质、风骨和风貌。如清华园的中西合璧、庄重秀丽与未名湖的自然天成、精巧闲逸似恰好为与之对应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设:中国人民大学求是园的厚重凝练、自由和谐与明德楼、明德广场的恢宏壮观,则恰到好处地彰显着这所大学严谨质朴而又不失灵秀大气的精神气质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这是大学文化给予校园景观的独特表现。
大学校园景观作为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校园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隐性课堂。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可见环境、风气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作用。大学校园景观既然是文化景观,就无时无刻不在熏染、陶冶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一、大学校园景观包含众多审美要素.具有审美教育功效
优质的大学校园景观或优美、或崇高,或精致、或粗犷,或天然、或工整,不仅具有可感可触可体验的外在形态.诸如线条、平面、空间等,同时还积淀着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大学校园景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不论是以自然美、还是以艺术美或社会美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审美价值的获得都存在于观者(大学教师和学生等)与景观的对话、交流或日解读之中。这个过程是观者对景观的体验、参与过程。优质的景观往往自然激发起观赏者的审美欲望,不自重地参与到与景观的对话、交流之中,通过对景观的品味和鉴赏,观者的视觉得到满足.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气质风貌。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的校园建设中特别注重提升景观的审美价值.尤其注重景观的的文化品味,学校的建筑、园林等兼具美感和人文气息。校内既有芳草萋萋、曲水流觞的百家园,又有气度不凡、生气盎然的求是园,还有秀丽多姿、绿影婆娑的汇贤园、宜园.以及精巧雅致、悠然自得的凝园等,风格各异,给师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美育功效。
高等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除了培养其理性能力,也不能忽视对其感性能力(如直觉、想象等)的培养。大学校园景观在城市喧嚣的环境中,以其涓涓流淌的文脉和静美的外在形态,温润着师生的心灵.保护并提升其感性能力。大学校园景观,尤其是以自然美为表现形式的校园景观保持了感性的生动性和直接性。能把人的感性从麻木、迟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它的敏感、生动和丰富。这些品质不管是对艺术创造,还是科学探索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沈阳建筑大学,有一处著名的稻田景观.就是依据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创造性地用水稻作为景观元素,让学生参与劳作和收获.感受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感受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可见,大学校园景观以审美教育为途径.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大学校园景观记载着大学发展前行的历史足迹,具有校史教育功效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历史、知名人士、逸闻趣事以及与校园有关的历史事件.校园景观很大一部分是为纪念某些人物或某些事件而设计、建设的。包括纪念与本校学祷建设相关联的历史名人、对学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人物、为母校争得荣誉的杰出校友等以及纪念有意义的事件,如:中国人民大学为纪念首任校长吴玉章.先后在校园内建立了“吴玉章校长与学生在一起”青铜群雕和镌刻着邓小平题词的吴玉章雕像,为纪念成仿吾校长树立了成仿吾雕像:在图书馆前和百家园内,还分别树立有江泽民同志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纪念碑、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植树纪念碑及胡锦涛总书记亲手种植的白玉兰和樱花树。这些纪念设施明确地记录下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给后来学子清晰的记忆线索.并引发师生对学校更深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大学校园景观是历史地形成的.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中处处散落着充满历史气息的文物古迹,反映着学校的变迁历程。大学新校区景观建设中有的就直接将代表着学校历史的物质载体完整搬迁并呈现在当下的环境场景中。如,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位于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这里曾是清代的王府,也是清海军部和陆军部旧址,很多历史人物,袁世凯、靳云鹏、段祺瑞、冯玉祥、宋哲元等.都曾在此办公或居住过,近代史上著名的“三·一八”惨案也在这里发生:新中国成立,作为全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中国人民大学在此诞生.一大批知名学者,如哲学家何思敬、艾思奇、吴江,逻辑学家金岳霖、王方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康德专家”郑昕.“黑格尔专家”贺麟,以及后来的萧前、庄福龄、李秀林、陈先达等都曾在这里任教、讲学或学习。中国人民大学主校区中至今仍作为教学办公用房使用的灰楼(现名求是楼),建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当时北京西直门外最高的大楼.谓之西郊大厦。与之同时代的学校第一代图书馆、1960年代的第二代图书馆、1990年代的第三代图书馆以及新世纪即将建成的第四代图书馆.其建筑风格各异,分别代表着当时的建筑风尚,当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时空中,生动地勾画出学校数十载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足迹。清华大学作为百年老校,其清华园原是康熙时熙春园的一部分,建园时间约与圆明园同,咸丰即位后,易园名为“清华园”。1908年被选为清华学堂校址,现园内仍有工字厅、怡春院、古月堂等几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三、大学校园景观传承着大学优良的精神传统。具有思想教育功效
大学校园景观除了具有实用性、装饰性、标志性和纪念性,还往往具有象征性。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优良的精神传统通过具象的景观传达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步人中国人民大学东门.首先入目的便是镌刻着“实事求是”四字的校训石,其所在的花园亦被命名为“求是园”.体现着人大师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精神传统,鲜明地展现出学校办学和治学的基本品格:而百家园则取兼容百家、汇通中西之意,位于园内的“人民、人本、人文”印石雕阐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汇聚中外贤哲名言警旬、鞭策广大师生“汇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的百家廊长50米,象征华夏五千年文明,端宽2.1米,象征开创2l世纪.廊呈弧形,象征学校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落成于2001年教师节的凝园,名字来自校领导的集体创意.既符合花园本身小而精的特点,又蕴含着深刻的期望:希望教师们有宁静的做学问的环境,有凝神敛气做学问的状态和“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精神。有“当疑之处则疑之”的做学问的态度.全校师生员工要团结一心,学校要有凝聚力:位于图书馆西馆南侧松竹林的孔子铜像给人以传统文化的启迪:学校本部的楼宇和道路被命名为诸如明德楼、知行楼、品园、明志路、谨勤路、春华路、吴玉章路等,远在苏州的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亦有开太楼、修远楼与之呼应,这些景观充满了文化气息.也使行走、生活其中的师生日日反省、涵咏其精神内涵。
大学校园景观也是校园故事的载体。这些故事或者是名家先贤的趣闻轶事,或者是年轻学子的青春记忆.然而均是以景观为背景、为场所展开的。大学校园景观借助与之相联的故事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强烈的精神感召。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在回忆母校时,“八百人大”和核桃林是避不开且情有独钟的两个字眼。“八百人大”全称八百人大教室.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一直作为大型公共课、会议、著名演讲、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活动的场所.虽然在世纪馆、明德堂建成后,这里已略显简陋,但因为它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承载了几代人大人的梦想和激情,已经带有某种文化象征的意味。而核桃林里不仅曾经有过作为校领导和校部机关办公用房的简易平房。曾经有过吴玉章老校长的身影,还有过历届学子的朗朗书声,有过黄昏下人大人独有的浪漫之境,是艰苦朴素、淡泊宁静的人大气质的写照。置身这些充满故事的景观场所.观者的内心自然受到深刻的思想震撼。同样。观赏清华园的朱自清雕像和自清亭,不仅想起那篇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还会回忆起这位学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气节。而走进北京大学燕南园的人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知道这样细腻的建筑包容过谁?谁知道有多少惊人的思想在这里分娩、扩散.影响中国的命运?北大最美的地方.不仅在未名湖与博雅塔,也在这破旧的、静得令人窒息的燕南园!到了这儿,才使我重塑了自己的灵魂。”‘鞑种重塑灵魂的力量就来自大学校园的文化景观。
上述探析中,充分彰显了大学校园景观潜在的教育功效。充分创造、挖掘、宣传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加强师生与景观的互动交流,应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作者简介:付春梅: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梁敬芝: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副编审
刘向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