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新形势下大学文化建设的“三自”命题
发布时间:2011-12-1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12-12

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输出地,应坚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在共性文化方面解决好满足大学发展上层次、上规模、上水平的现实需要,在个性文化方面积极应对碎片化、简单化、趋同化的严峻挑战,努力为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以文化自觉的追求正确认识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自觉是大学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大学文化自觉应体现大学引领社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如同国无国魂、民无民志,也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正是大学文化成就了大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自创世以来就担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扮演着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改造者的角色,已经成为文化的高地、思想的宝库、科技的殿堂、人才的摇篮。正是大学文化自身的自觉性、创新性和它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超越性,使得大学文化摆脱对社会文化的简单依存和机械适应,进而担负起对社会文化的引领、辐射、创新、示范作用。大学文化的社会责任是给予社会需要的理性,而不是满足社会想要的盲从。当前,大学文化自觉亟待实现在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完成从相对封闭、被动适应的校园文化向开放包容、主动引领的大学文化转型,积极发挥大学文化的思想库、辐射源和助推器作用。

以文化自信的胸襟理性对待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自信是大学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创新之基。大学文化自信源于对大学历史的高度认同和大学前景的坚定从容。做到大学文化自信,就应坚持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统一,既要发掘传承自身的文化积淀,借鉴吸收外在的文化成果,又要与时俱进创新大学文化,赋予大学鲜明的时代精神;就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并重,既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严谨的优良作风,又要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培育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就应坚持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协调,既要遵循大学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凝练概括自身文化的个性特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优势的大学文化;就应坚持兼容并包与审思批判的整合,既要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去引导不同文化的争鸣与融合,在不同思想观念碰撞交流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又要守望社会良知和人类尊严,以理性反思和批判眼光去对待固有文化,从而对公平正义和道德良心做出价值建构。大学文化自信催生大学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表现为大学文化的亲合力和影响力,这就是大学文化软实力。不同大学有不同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发展轨迹,会形成特色各异的大学文化,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产生各自的特色文化,这是大学的响亮品牌和竞争优势,更是需要倍加珍惜与精心呵护的大学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自强的思路谋划发展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自强是大学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大学文化自强关键在于凝聚价值共识、突出大学特色、彰显文化魅力。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应积极挖掘和精炼提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并且能够有效发挥引领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大学文化中所渗透和流淌着的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管基础、管长远的引导、保障和规范功能,积极推进大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努力形成科学发展、规范高效、充满生机的办学氛围。学术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品牌,要倡导民主、科学、独立、自由,在包容和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创新和发展,鼓励学术自由、百家争鸣,加强学术交流、规范学术道德、营造学术氛围、推动科技创新、强化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大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和贡献率。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其陶冶性情、历练品行、培养情趣和激发潜能等隐性育人功能。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显,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在教学相长、知行合一中践行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标志,应在挖掘历史积淀、提炼内在精神的基础上,积极打造自身的形象文化,通过极具理性感召的文化品牌和富有感性冲击的形象标识,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学校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作者简介:张亚伟 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