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大学文化 >> 正文
融科学人文精神 促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14-06-06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6-05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包括“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内的多个方针政策,明确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内涵和目标。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理工科大学而言,既要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大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知识视野、博大的人文情怀。

树立科学、人文精神相融合理念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造就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复合型理工科人才,是我国高教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科学的价值在于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以“求真”为基本宗旨,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以“求善”为基本精神,是对“应该是什么”的思考。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涵育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太原理工大学确立了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并逐步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战略目标。在其指导下,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非常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特别针对学校工程科技类专业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础较薄弱、校园文化中人文气息不够的状况,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在2003年成立人文素质研究与教育中心,专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科学研究的工作。

持续构建“大人文”教育格局

就理论层面讲,素质指的是人通过后天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影响,把所学知识经过内化和升华后,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潜质。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厄说过,把所学的知识忘光了以后,剩下的就是素质了。他所说的“忘光”,所指的正是把知识通过内化、升华、积累、消化,变成自身所固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教育,是要解决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由此,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文史教育,亦不仅仅是设立几门人文课程,而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此,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大人文”教育格局,从多个层面、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努力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创造型理工精英人才。

具体而言,太原理工大学的“大人文”教育格局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具有理工大学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实践中体验”,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涵养;二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即将“大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思想、政治视野向学习、生活的视野融合转变;三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理工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但科学教育同样包含“知识形态”、“文化形态”和“精神形态”三种形态,而科学的“精神”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四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科学知识是基础,人文实践活动是载体和熔炉。为此,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着力打造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平台,使同学们能获得感性体验的激发,凸显“大人文”教育格局的实践效能。

反思理工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从我国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以来的实践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涵养了学生大气的品格,提升了学校整体的文化品味,带动了人才培养品质的稳步提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牢固树立教育规划纲要所明确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理念”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切实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要求我们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和具体的行动方案。结合近年来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高屋建瓴,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基础。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要在更高层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最为迫切的还是要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要依据高校课程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依据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实质课程与潜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统一,使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第二,拓展视野,深度整合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关键。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提升是知识学习、实践锻炼、能力养成及环境熏陶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拓展视野,深度整合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种资源,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比较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当前及今后还应积极发挥校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价值。

第三,润物无声,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是根本。教育问题首先是教育者的问题。特别是专业教育能否渗透人文教育的元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功底及人文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教师对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切体会和坚守,才能把科技知识中蕴涵的人文内容体现出来。而且,一所大学的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经由教师言行折射出来的。因此,全面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才能春风化雨,真正教导学生悟得人文精神的真谛这不仅是大学教师神圣的使命,亦是大学魂兮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