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教育部网站 2012-11-14
上海大学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6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每年新进校的青年教师约300人左右。面对这种形势,上海大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理念,以青年教师联谊会为平台和抓手,大力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较好的载体和平台。
一、完善组织机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建设,充分发挥青联会基层组织的作用
上海大学青年教师联谊会是在上海大学党委的领导和组织部指导下,在上海大学工会的有力支撑下的优秀青年团体。青联会以各分会为依托,自我管理、自我谋划、自我发展,为优秀青年教师加强交流合作、展示才华,健康成才、奉献智慧、服务社会搭建平台,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的优秀青年凝聚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事业上来,不断超越、追求卓越、引领未来;汇聚一批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称的,适应上海及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科教精英。
青联会成为学校党管人才的重要抓手。校青联会主要负责统筹、指导、督促、评比各分会工作;基层青联会分会则积极响应、组织、落实、参与,校、院二级组织良性互动,共同推进青年教师工作。一是成为上下联动的重要平台。各分会结合学科特点、学科发展水平与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的情况自我组织、谋划,开展工作。如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科研项目的申请指导及各类参观、考察活动等。同时,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发展诉求等通过青联会这个平台反映到校院两级党委,使得党委在开展思想工作时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二是成为党委选才、育才的有力抓手。在工作中,可以发现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管理协调水平、科研教学水平等;经过一段时间,一批各方面条件成熟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显现出来,逐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跃入学校党委视野,成长为学校的中层干部和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是成为创新组织形式的实践载体。随着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以共同研究方向、发展需求凝聚在一起的学术团队、重大项目课题组、工作室等在高校不断涌现。青联会组织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创新组织形式的探索,激发了青年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二、完善沟通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增加青年教师对学校中心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搭建青年教师和校领导直接沟通的平台,增加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青联会积极落实校领导与青年教师谈心活动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共举办座谈活动40余次、有400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座谈,反应良好。如何进一步推进学术交叉;如何提高科研资源的共享率;青年教师如何做好自己的“选题与定位”问题等一系列有意义的话题都在座谈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校领导和青年教师进行坦诚沟通、畅所欲言,使青年教师都有与校领导“亲密接触”的机会,也使每一位校领导能倾听到青年教师的心声。此外,校青联会受学校党委的委托开展了关于青年教师成才环境分析的调研,通过小型座谈会、调研问卷等形式将青年的发展诉求、思想动态、意见建议等及时反映给学校党委,为校党委的科学决策和出台相关青年人才培养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提供校内外各类挂职、培训机会,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实践平台
学校着力为青年教师深度拓展各种实践平台,不定期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在校内职能部门如科技处、文科处等担任处长助理岗位或在学院担任院长助理;选拔青年教师到区县、委办(如:杨浦区、闸北区、宝山区、市科教党委、市科委、街道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以及到海外知名高校进行培训。通过挂职锻炼,使他们在合作精神、学术视野、管理能力和组织纪律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2010年,上海大学组织青年教师赴上海商飞公司挂职锻炼,使青年教师融入到大飞机工程的各个项目组中,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实验室与产业项目的直接对接。
青联会还积极推进青年教师海外培养计划,锻炼青年教师在海外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多批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爱尔兰科克大学等培训;每年选派青年后备干部赴海外孔子学院担任中方副院长。学校组织部还将教师在海外期间的工作成绩作为今后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