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8期
摘 要:尽管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存在步履艰难、问题比较严重的困境,这主要源于学校、教师、学生方面的阻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既需要意识到大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强烈需求,又需要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改革;高校
尽管高校教学方法是师生公认的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和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并力推教学方法改革,广大教师也做了大量尝试,但其问题还比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有何困境?改革面临哪些阻力?为什么要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如何根据教学原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方法改革之困境
尽管政府和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并力推教学方法改革,广大教师也做了大量尝试,但步履相当艰难,问题较严重。早在1998年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就明确指出,高校教学存在“教学方法过死的弊端”;14年后的2012年,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杜玉波副部长基于长期存在的高校教学方法问题,明确提出要“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对教学现实观察和研究表明,当前高校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学方法几乎只有讲授法。我们发现,高达85.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变化教学方法,习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也有研究发现,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仍是教师主要运用的教法,读书指导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法运用相对过少。还有研究发现,高达70.8%的学生认为讲授法多,而有29.7%、39.9%、27.2%的学生认为启发法、讨论法、案例法少。其二,教学方法有效性低。有研究发现,学生中认为教学方法较好和非常好的34.1%,一般的53.3%,差和很差的12.5%。我们发现,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比较有效,而不是有效,更不是非常有效,在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态度、教学组织和教学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五个维度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更低。其三,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低。有调查表明,专家和学生对课堂教学最不满意的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查还表明,对教学方法满意的只有3%,多数不满意和都不满意的高达58%。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高,满意的只占3.1%,高达58.1%的学生不满意。还有研究发现,68.1%的学生和57.0%的教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一般,高达65.8%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和启发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之阻力
为什么高校教学方法改革面临困境?问题在哪?有研究指出,在教师看来,影响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因素是: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的回报率低47.8%,科研与社会工作任务重精力不足37.3%,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差34.5%,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足34.1%,教学方法改革难以获得立项支持30.5%,教师之间交流与合作环境差29.9%,学校对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少22.0%,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风险大20.6%,基层教研活动及其活动不健全18.1%,其他3.7%。借鉴前期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阻力主要源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
学校的阻力主要有:其一,教学中心地位与实践不符。虽然高校确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高度重视教学及其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之中心地位受到冲击,存在对教学及其教学改革理论上重视而实践中不重视、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却不重视的问题,因而教学方法在高校一直不被重视。其二,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由于高校“最高的专业奖励是与学术成就和出版成果而不是与教学业绩挂钩”,因而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不被重视。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时间用于教学与指导学生占56%,研究仅占24.6%,而我国的研究发现,56所有研究生院高校教师工作时间投入本科教学仅占25.9%,科研包括研究生教学高达40.6%,教师第一偏好或喜欢的事务是:研究65.0%,教学24.8%。其三,忽视教学学术性和教师的教学发展。本来高校教学具有学术性,教师发展主要是教学发展,但长期以来,高校窄化学术,认为只有学科专业研究才是学术,教学不是学术,窄化教师发展,认为教师发展只是学科专业发展,因而注重教师学科专业研究,注重教师的学科专业发展,忽视教学学术,忽视教学发展,忽视教学探索和研究,教师的教学探索和研究难以甚至根本得不到认可、支持和鼓励,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研究教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其四,管理上不支持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管理过分强调教学的规范、程序,无视教学是生成的,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探索,因而往往以简单、统一、同一、刻板化、程式化的标准评估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优劣成败,教师担心甚至恐惧因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而被评价较差,从而不敢探索或尝试新教法。其五,生师比过高和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尽管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和《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中高校生师(专任教师)比应不高于18:1的标准,但有些学校的实际生师比往往更高,我们对某省7所高校网页的学校概况浏览发现,4所学校的生师比高于18:1的标准,最高达30.36:1。并且由于有一定数量的专任教师不进本科课堂,因而致使班级规模很大,如我们对某省7所高校14091个教学班级规模的数据统计发现,高校班级规模过大,平均为65.91人。生师比过高、班级规模过大必然制约教学方法改革。此外,高校秧田式座位安排以及教室课桌固定也制约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的阻力有:一是教学思想观念错误。有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不很重要,是否改革对教学成败关系不大。二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责任意识不强。有些教师缺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责任感。例如,研究发现,尽管68.6%的教师意识到了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但多达80.5%的教师很少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三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努力不够。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其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并且由于是改革,可能会出现失败,这使得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有畏难心态,也不愿努力。例如,研究发现,认为学校多数教师自觉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只有44%,而不自觉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高达56%,证明学校缺乏教学方法改革的氛围,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努力不够。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不高。高校教师职前和职后缺乏教学方法理论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几乎都是作为某一狭窄领域的研究人员接受训练的,对教育理论、新式教学方法或课程发展知之甚少,没有受过职前教学培训,加上在进入高校开始教学后,学校也并没对他们进行在职教学培训。例如,研究发现,23.1%的教师从没有没有接受培训,其教学方法源自学习与摸索的占83.7%,观摩与借鉴同事的占65.3%,承袭老师的占43.6%,教师通过专门培训获得教学方法的仅占到30%。因而他们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不高。
学生的阻力有:一是学生习惯教师“灌”学生“受”的教法。大学生从入学接受教育起,一直接受“灌注”、“填鸭”式的教学,其学习经历、经验、能力等已经决定了他们习惯或比较喜欢教师“灌”、学生“受”的教法。二是学生不喜欢需付出更多努力和投入的教法。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法,需要学生更多努力和投入,但学生并不太适应这些新教法,“并不喜欢在学习中付出太多努力的思考,也不喜欢独立的工作”,因而使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受到制约。三是学生害怕需变更学习方式的教法改革。教师改变教师“灌”学生“受”的教法,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法,需要学生变更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但学生害怕变更?学习方式的教法改革,对这些教法改革不愿配合甚至不配合。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教法改革缺乏学生根基。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后,恰如马丁·特罗教授指出的那样,一些“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其文化水平、共享知识和读写能力都在降低”,“没有准备,也比以前更不喜欢读书”,“使大学面临教授那些具有多样性倾向与多样性学术潜能的新型学生所构成的挑战”。例如,研究发现,27.1%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20%左右的学生学习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抄同学作业,26%的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30%的学生学习兴趣不太浓或不浓;研究还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持记忆知识的学习观,尚未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缺乏反思能力,具有较强的考试倾向。这自然增加了教师创新教法的难度,使其创新教法缺乏适合的学生根基。
三、教学方法改革之需求
教学方法改革步履艰难,教学方法问题较严重,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事实上,对大学生的调研显示,他们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有强烈需求,这些调研也提示高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改,要废止哪些方法,改造哪些方法,创新哪些方法。
其一,看重教学效果的教师更被学生喜爱。研究发现,高达61%的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为主的教师,仅有27%的学生喜爱学术研究为主的教师,这说明就科研和教学而言,学生更喜爱教学的教师,更喜爱看重教学效果的教师,期望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并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其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被学生重视。研究发现,学生认为有效教师的素质依次是:教学能力(2.94)、知识(2.29)、平易近人(1.96)、热情(1.88)、组织(0.89),这说明在有效教师的诸多素质中,教学能力被学生认为是首要素质,提示学生更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三,以师生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更被学生喜欢。研究发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师生研讨式为主(55.3%)、以教师主持的课堂讨论为主(22%)、以分组讨论、集体总结为主(11.5%)、以独白式讲授为主(10%),可见,学生更喜欢以师生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不喜欢以独白式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其四,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效果不被学生看好。研究发现,我国7所“985”大学和3所非“985”大学6939名大学生认为,教师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板书授课的使用频率分别是3.56、3.45、2.32,相应的教学效果分别是2.57、2.72、2.51,也就是说,讲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低于其使用频率,传统板书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显著高于其使用频率,说明学生并不看好讲授为主的教学法的效果。
其五,讨论式教学方法被学生评价得更好。研究发现,讨论式教学方法比讲授式教学方法得到学生更好评价。
其六,互动式讲授法、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教法、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法被学生更加期待。研究发现,学生希望的教学方法依次是:互动式讲授(1.77)、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0.91)、指导性教学(0.88)、以班级活动为基础的教学(0.75)、班级活动(0.66)、正规讲授(0.52)、自学(0.36)、学生角色扮演(0.09)、学生讲授(0.07),说明互动式讲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学生期待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分别有70.2%、11.3%、9.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趣和需要、内容好教、教师特长和喜好采用教学方法;分别有52.6%、28.8%、4.9%的学生希望教师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法、互动式讲授法、学生自己讲授法。提示学生希望教师互动式讲授、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采用教法、采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法。
四、教学方法改革之理论基础
既然教学方法改革源于学生强烈的需求,那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当代教学研究对教学提出了新的理解,形成了新教学观,构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知识建构式教学。与“知识灌输式”教学相对的“知识建构式”教学认为,“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对话性教学。与教师独白式教学相对的对话性教学认为,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社会交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没有沟通、对话,就没有教学,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讲授而主宰课堂,而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造机会、提供条件,因而要采取讨论式、问答式、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
求知范式教学。与教授范式(instruction paradigm)教学相对的求知范式(learning paradigm)教学认为,教学不应该满足于传递知识(教授),而应该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知识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学习与研究(求知),据此教学要采取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学习促进型教学。与知识传递型(knowledge transmission)教学相对的学习促进型(learning facilitation)教学认为,教学不是知识信息从一个容器(教师)倒入另一个容器(学生)的过程,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库中倾泻而来的知识或智慧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因而应该注重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
生成性教学。与预成式教学相对的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并不完全是静态预设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教师选用的教法并不是完全预设好的,不能采取僵化的方法,而应该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选择适合的方法。
即兴演奏式教学。与“古典乐演奏”式教学相对的即兴演奏式或“爵士乐演奏”式教学认为,教学有“即兴”的性质,要注意与现场的互动,根据现场的气氛、状况来即兴发挥,应因时应境而变,教学具有面对特定情境、在师生默契中形成的即兴创造品质,教学方法因而也是灵活的、变化的。
最优化教学。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最优化教学的理论,在他看来,选用教学方法要符合教育原则、教学目的和任务、该专题的内容、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以及教师的可能性,也只有这样,教学方法才是最优的,教学也才是最优的。
五、教学方法改革之对策
我们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对策包括:
就教师而言,要根据国家和政府“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重视、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要求,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一要用好讲授法。教学方法改革并不能因为讲授法有些缺陷或不足就要废止,而是要继续用好,努力改进讲授法,讲授不应灌输,而应引入启发,多提问,科学提问,注意逻辑性地讲授,讲清思路。有学者发现,教学有效性与讲授方式相关密切,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师生思维冲撞、共振等的研讨式讲授是有效的讲授。二要用好研讨法、探究法、对话法。研讨法要由教师课堂引导、提出研讨题目、要点、阅读文献,然后学生准备,研讨时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研讨,教师适当简短总结。探究法要精选探究的主题,师生共同探究,逐渐找寻结论和解决办法。研讨和探究法要确保研讨和探究的题目或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研讨和探究的、紧扣教学内容的题目或主题。对话法要围绕关键教学内容问答、沟通与对话,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对话。三要用好个别化教法。教师既要根据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动机、认知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教学有法,因材施教;又要根据教学情境、教学进程和教学变化,适时调整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选择与教学情境、教学进程、教学变化相适应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四要用好个性化风格教法。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切忌一刀切,也不能盲目仿效或照搬他人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创造,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风格的教学方法,采用与自己实际相适应并能体现自己教学特色或风格的教学方法。五要用好更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法。根据教师教学成长的理论和学生对教学方法改革的期望,教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要选择和采用更关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六是用好整体优化教法。教师既要了解众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采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变通性,认真考虑和慎重做出在何时、何种教学情境、以何种方式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的抉择,采用整体优化的教法。
就学校而言,一方面,要重视、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学校要认识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重视、鼓励、支持教师投身教学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相关条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营造氛围、创造条件,认可、鼓励、支持教师投身教学和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提高其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学校要使教师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成败、对保障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性,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责任感,努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教学并不完全是凭良心、责任感和努力就能干好的操作性工作,而是一种需要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巧、教学智慧的专业性服务,而后者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程度与水平,因而学校要对不同教龄、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培养、教师相互帮扶、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与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提高等方式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培养,使他们了解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提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能力,有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就学生而言,要支持、配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诚如学校的任何改革若没有教师参与都不能成功那样,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若没有学生支持、配合也不能成功,因此学生要支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先言学生要支持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支持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学生以尊重、敬佩、赞同、认可、欣赏的神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作出反应与回应,公正、客观地评判教师的教学,友好而充满善意地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批评,向教师提出教学方法改进的建议,使教师从学生尊重、敬佩、赞同、认可、欣赏的神态体验到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豪、快乐,得到奖赏和鼓励,从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和友好而善意的批评、建议明确教学方法改进的方向和着力点。次说学生要配合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投入学习,也需要学生一定程度地变革学习的方式或方法,采取深层而非表层学习方式,注重研究、质疑、探索,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交流,因此,学生必须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学习,变革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研究、质疑、探索,惟其如此,才能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奠定基础,进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教师、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真正意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教学方法大改革;学校要重视、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并为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创造条件;学生要配合支持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