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3-09-13
刚刚过去的教师节,最具冲击力的新闻当属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高达100万元的奖励。
笔者以为,这样的教授值得奖励、值得尊敬。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迫在眉睫。提高教育质量靠的不是喊口号,而是靠教好每一堂课,育好每一个人,关键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指出,要“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教育部2012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尤其强调“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但在现实中,一些大学教授却不那么愿意上讲台。开会、评审、做项目、搞培训……大学教授在人们心目中,讲台上挥斥方遒的形象越来越模糊,却越来越趋近于手握重金的“老板”或忙忙碌碌的“项目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浙大重奖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颇具积极意义。
重奖教学,反制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大学风气,有利于大学回归育人本位。多年来,高校评价机制“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一直为人诟病。上课本是教师的天职,或许正是因为其属于基本职责,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教学通常作为基本要求,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与教学上“干好干坏一个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申请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等给单位和个人发展带来的荣誉、奖励和利益。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本末倒置,在大学的分工中,科研高高在上,教学变成了“低等”的“重复劳动”。浙大为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设重奖,可视为扭转评价导向的强烈信号。
重奖教学,摆正了科研和教学的位置,有利于回归师者本质。在当前一些高校教师的话语体系中,教学和科研总被看作是一对不可调和矛盾。而浙江大学两位获奖教授,则用亲身经历反驳了这一观点。获奖者姚缨英曾主持或参与10多个科研项目;而张振跃更是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了80余篇论文。其实,在大学的讲台上,把课讲好,绝不是单凭技巧,更需要对专业知识了然于心,只有真正的“大牛”,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深理论,吸引年轻人走入学术殿堂。杨振宁85岁高龄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课,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给本科生讲课更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分内之事。“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大材小用”、“科研太忙没时间上课”的说法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比重奖教学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如果只是一奖了之,热闹过后,未必能激起多少“勇夫”。可喜的是,奖励背后,我们看到了制度的支撑。当前已有一些高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为致力于教学的教师打开晋升通道,为长期从事本科基础教学的高水平教师专设“教学岗”……种种举措,体现了对教学专业性的认可和对教学劳动的尊重,教师自然也就更可以安心地教书育人。
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加诸大学教授身上的责任越来越多。但是,办学者和从教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众多功能中,唯独“人才培养”一项,是大学所独有。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让讲台成为大学教师的荣誉,成为他们神圣的专业领地,更成为他们不能轻言放弃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