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师资 >> 正文
美国肯恩大学终身教授孔旭荣:文科教师与跨学科思维、科技培训
发布时间:2015-09-24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9-24

去年春天,孔旭荣的学生作了一项问卷调查,参与调研的有一百多个学生认为,除了美食之外,中国文化对美国没什么影响。一百多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不足以代表全美,但却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在美国的边缘状况。

为了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近年来,孔旭荣先后在肯恩大学成立了中文研究、亚洲研究两个学科项目,致力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其中涉及文学、政治、历史、音乐、科技、商业的学科交叉。带着对海外文科建设、跨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实现大学与教师的共赢等疑惑,《中国科学报》记者与她展开了对话。

文科不能被高校放弃

《中国科学报》:如何看待文科走向衰败?

孔旭荣:一些机构要在满足大众温饱之前,做一些有建设性的、有前瞻性的事。近些年,全球经济经受挑战,网络、媒体、经济、社会都将教育导向实用型的学科。但是决策层必须清楚文科的价值和意义,有些课程是不能放弃的,即使全社会都放弃了,高校都应该坚持。教师是触摸未来的人,整个高等教育要有触摸未来的眼光。

《中国科学报》:文科教师自身应该去作何改变?

孔旭荣:在我看来,文科教师应该接受更多跨学科和科技的训练。

从古典文学的研究中, 我发现文学很自然地与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诸如绘画、音乐、动物、植物、地理、天文、水利、经济、管理等学科。可以说,跨学科是文学本身的一个现象。所以我现在的研究项目就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学创作,详细考量外来动物、植物、器物的演变和文学化。在课堂上,我也尽量用更广阔的视角引领学生。在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会穿插当时世界的文化发展状况,并反复强调一点——没有孤立发展的文化。

“中国古典文学”有一段时间上课的人越来越少,后来,我将课程改成“多媒体中的中国文学”,第一节课不再讲《诗经》《楚辞》,而是从迪士尼的木兰讲起,从动画片和诗歌《木兰辞》的比较入手,慢慢带学生体会文学的魅力。多媒体的使用在于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文学的特殊性质,并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尊重,渐渐培养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爱好。

自说自话、敝帚自珍,都不会帮助文科枯木逢春,如何让他人欣赏得了你所欣赏的,是文科教师和学者面临的挑战,相信跨学科思维和科技资讯能给我们迎接挑战的勇气并找到出路。

跨学科生态如何营造

《中国科学报》:亚洲研究中心当时的建设思路是什么?

孔旭荣:它是作为一个学术项目于2011年建立的,目的是在不动用额外资源的情况下,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给学生一个选择,让他们在交叉课程的学习中获得一个跨学科的本科学位。目前,亚洲研究中心有一名主任,七名教师,他们都有各自所属的系所,但是所教授的课程、所从事的研究都跟亚洲相关。

《中国科学报》:在这个过程中,最棘手之处是什么?

孔旭荣:亚洲研究中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系所,刚开始有一些教师由于观念未转变,认为中心的存在过于抽象而拒绝加入。除此之外的难题是如何保障生源,到目前为止,我们有本科生20人,辅修生20人。40人,是学校、老师、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努力才达到的数字, 虽然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但在美国经济衰败时期,作为一门美国人眼中的“小学”,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了。

《中国科学报》:您是怎么说服教师们加入的?

孔旭荣:教师们虽然分布在各个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学和研究都与亚洲有关,这一共同点让教师们走在一起,并能在不计较报酬的情况下支持项目的发展。他们继续开设原有的课程,定期参加项目会议,为项目发展出力出策。另外,随着项目学生人数增多,选他们课的人数增多,自然对他们也是有益的。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由于实用学科的抬头,文科继续边缘化,再加上网络教学的冲击,文科教育将何去何从?如何枯木逢春?如何绝地反击?面对这样的困惑,他们很快会意识到,单靠任何人的智慧都不足以抵抗文科面对的这场“洪水猛兽”。如果大家合作,就可以集思广益,设立新颖的课程,开办丰富的活动,集中宣传八九个系所、二十多门课,这些都不是单打独斗具备的优势。也就是说,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要精诚合作,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走向世界,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大学还有哪些责任,帮助教师做得更好?

孔旭荣:大学有责任让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精英主流的学者,走得更远更好。国外高校定期进行教学培训,无论是大教授,还是小教授,都必须接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学习各种各样的软件、最新的教学教法。举一个例子,肯恩大学有一个机构叫职业发展中心,该中心指导教师如何建立网站,如何管理网页;如何使用软件帮助整理论文需要的图书信息,如何使用软件生成电子书、网络测试、网络讨论组;如何使用谷歌网页迅速生成各种与教学相关的网站……有机构、有专业人员辅助,教师会很快将科技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上去。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方法、新思维,这样才会促进个人的发展。我的很多同事不再用传统的方式出书,他们用数字的方式发表文章;我上课很少大包小包,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同网络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会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教学,那教学在开始之前已经失败了。

《中国科学报》:教师还有哪些责任,促进大学进一步提升?

孔旭荣:每个人都有责任向周边传播你所研究的领域,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与大家交流。如果你一直囿于自己的圈子,张口闭口都是学术名词,那么普通人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都可能听不懂。

我所在的肯恩大学是一所区域型师范大学,重视社会服务是它的一大特色。到社区灵活多样地帮助普通人了解某一研究领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这种做法,在没有生源压力的顶尖大学也许不存在,但在区域型大学是非常好的。放在国内处理地方高校、民办院校的生源危机,也会是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