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校管理 >> 正文
高校质量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孵育"拔尖人才
发布时间:2010-07-14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7-10

储召生 姜乃强 余冠仕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系列报道之一

创新培养模式 “孵育”拔尖人才

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经报国务院同意,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3年来,“质量工程”进展如何?本报记者近日随教育部新闻采访团走进浙江、安徽和四川高校深入采访。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科大 开放办学突破学科壁垒

本报讯(记者 储召生)暑假过后,中国科大本科毕业生方静一将奔赴美国,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生物物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方静一在中国科大读的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去年赴美参加UCLA暑期交流活动,学习了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上的应用,随即对这个物理与生物交叉的研究领域产生了兴趣。

这种情况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非个别。2008年,中国科大将少年班和面向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开办的“教学改革试点班”合并组建为少年班学院。少年班学院坚持开放式办学,学生入校后,前两年不分专业,集中强化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的教育,同时开放化学类、生物类的基础课程,加强对现代科技前沿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创新的主力军。

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少年班学院对未来偏向物理类、数学类的学生加入化学类、生物类课程要求,对物质科学类的学生加强数理基础教学,为交叉型、复合型人才的产生播下种子。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少年班学院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少年班学院的课程是开放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时,常常是发现需要用到什么知识,就去修一门相关课程。我曾开玩笑说少年班学院的学生‘赚大了’,交一年的学费,却学了两年的课程。”中科大教务处主任刘斌说。

少年班学院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实验。少年班学院从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相关学院聘请了60多名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周一至周五为学生坐班答疑。此外,学生还进入科研实验室实习,参加不同实验室的小组讨论,学科“壁垒”在这里逐步瓦解。

浙江大学 产学研平台支撑本科教学

本报讯(记者 姜乃强)从会扫地的机器人,到能擦黑板的自动装置,从多功能护理病床,到能上下楼的机器人……在浙江大学,本科生创新成果令人耳目一新,许多人在毕业时会取得4项专利,而这得益于“质量工程”的实施。

2006年,浙江大学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试点高校。4年来,该计划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立项256项,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令全体学生受益。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学生自主立项强化科研训练意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能力。”谈起项目的实施,该校副校长来茂德感触颇深。

学校将国家、省部级重点基地和工程中心设施及创新实践基地,作为项目实施平台免费向学生开放,并配备了实验和实践教辅人员为学生提供指导。

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学校发展多学科知识渗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该校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面向国际、区域、行业,建立了“教师—助教—研究生—本科生”传帮带的教学模式,通过产学研平台渗透教学,学生参与科研比例达到80%以上,其原创性设计突破千项,为200余家企业创造了涉及机械、电子、玩具、动漫等行业的大量专利。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所选题目有很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研究遇到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一名教师告诉记者。

四川大学 学生自选导师搞课题研究

本报讯(记者 余冠仕)6月30日下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综合楼一间教室里,黑板上写着大大的“Seminar”(研讨会)字样,来自不同专业的10名学生和1名教师围坐一圈,热烈讨论着网络中的舆论影响及流言传播问题。参与讨论的学生都来自吴玉章学院。

 2006年6月,学校成立了专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吴玉章学院,与各个专业学院合作,遴选出特别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英才教育。近年来,以吴玉章学院为纽带,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型综合性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等4个国家级项目获准立项,至今已选拔出600余名学生。

选好苗子,浇水施肥很关键。四川大学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都突出了交叉、个性化等几个关键环节。据即将公派至剑桥大学学习的生物科学专业应届毕业生闵明玮介绍,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后,她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遗传方向,在全校教师中选择了知名教授做导师。据了解,这些被选定的导师将指导学生制定个人修业计划,为学生开设科研训练等研究性课程,提供早期参与研究课题、科研项目和独立完成小科研的机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说,经过几年探索,学校初步形成“32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两阶段培养(前两年完成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三开始进行个性化教育)和三大类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实践应用型)。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1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