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西安邮电学院校企对接培养“零适应期”毕业生
发布时间:2010-06-25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0年06月25日

探索校企合作对接培养联合培训等新模式 培养“零适应期”毕业生

本报讯(记者 柯昌万)日前,北京一家高科技央企来陕西招聘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没想到最后聘用的竟是西安邮电学院的本科生钱程。钱程设计的“基于Intel酷睿双核远程无线反恐机器人”,集视频无线传输、信号处理等高科技于一身,不仅能远程搜索危险物,还可以实地侦察、远程排爆,让用人单位对他刮目相看。

近年来,在西安邮电学院,像钱程这样具备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对接培养、联合培训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周立功3+1”等教改实验班“零适应期”培养方案,使参与教改实验项目的毕业生连年100%高质量就业。

2002年以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出现了下滑,但与此同时,大批IT企业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忠民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学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西安邮电学院党委书记董小龙明确提出,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改革不仅要瞄准社会需求,把企业培训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要有效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按照这一思路,西安邮电学院先后与北京中关村、深圳、大连、西安等软件园的20多家IT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对接培养,建立面向在校生的企业定制培养班,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业务实践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毕业生“零适应期”就业。

“周立功3+1嵌入式系统创新教育实验班”由周立功公司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前3年实行原专业教学大纲,后一年学生按嵌入式技术课程体系培养,学校承认所完成的学分。“3+1”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注重技术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门的项目和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熟手”。3年来,“3+1”实验班学生全部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事实上,IT企业具有先进的开发工具,在新技术方面往往走在大学的前面。因此,我们必须面向企业开放办学,使毕业生不仅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复合化需求。”西安邮电学院校长卢建军说。

为了使校企合作运作规范,西安邮电学院整合资源,建立了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双真”实验室,协调、管理校企合作教育。实训中心组织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新型专业培养方案,使之既符合本科相关专业规范,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企业要求举办专业技术培训,采用动态化、模块化培训模式以满足企业对IT领域多种新方向和新技术的需求。

近年来,西安邮电学院以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为重点,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并设立培训项目,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企业经理上课,已举办了7期对日软件外包培训班,开办了5期集成电路设计师培训,参加培训的近千名学生全部找到了对口工作。

为提高教学质量,西安邮电学院引入讨论、研究、竞赛等不同教学活动,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发现自我,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近年来,学校成立了10多个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设立了学生自由参与的开放实验项目数百项,通过这些兴趣小组和实验项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眼下,各高校的毕业生已临近离校,但西安邮电学院毕业班的教室里依然座无虚席,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更是一派繁忙景象,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设计平台上潜心钻研。“不少同学寒暑假都泡在实验室加班加点。特别是大四这一年,我们没有丝毫松懈,比前3年过得还充实。”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崔慧娟说。

这些年,西安邮电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好评。北京NEC西安分公司日方总经理高田和彦表示:“西安邮电学院的校企合作使企业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的风险,避免了常规招聘的盲目性,使企业能够提前招到合适的人才,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2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