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教育教学改革 >> 正文
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05-11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2期

【摘 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开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内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密切结合,建立了动态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体系、培养方案体系、实施过程体系、效果测评体系及激励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体系;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早在2004年提出了着力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2008年开始进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两年来,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学校自2004年以来,对我校应往届毕业生、部分用人单位开展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问卷调查与访谈工作。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在以下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1)毕业生再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在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71%的毕业生认为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60%的毕业生反映在找工作时发现,运用现有所学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在与用人单位座谈时发现,我校学生接受新知识速度不够快。

(2)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在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83%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很重要;在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7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对学生很重要;在与用人单位座谈时了解,我校学生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但创新意识较弱。

(3)毕业生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改善。在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79%毕业生认为在抓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培养与人的沟通以及配合能力;在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67%的毕业生认为在注重专业课的同时,应格外注重社交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的提高;在与用人单位座谈时发现,我校学生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强,但团结协作意识不够。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着力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理念,同时厘清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即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从而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的再学习能力。

(2)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提高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是“学会应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的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能很好地融入到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和谐发展中去,也就是要提高“学会融入”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构建基于全员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l、建立动态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凝炼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涵,整合并优化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设计了“满足三个需求”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模式,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需求为导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进行分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有效配置资源,加强管理,形成集培养、评测、激励、反馈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系。

2.制定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方案体系

根据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研究制定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该方案打破传统的教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重新界定了理论与技能的内容和范围,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集“素质、能力、专长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培养人才能力的过程,我们设计了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特征的三个模块12种主要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模块。该模块包括基础教育教学、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和专业方向教育教学3个主要平台。构建了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块。该模块包括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3个主要平台。构建了以提高综合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为目标的课外素质教育模块。该模块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和职业资格与技能考试培训6个主要平台,并面向全体学生规定,取得学位应修满8个课外素质教育学分。明确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实现矩阵(如表1)。如国家级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承启历史,回应时代,立足地域,面向世界,锐意创新,回归本原”的专业理念,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认知规律为依据,以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构筑了“三平台、二环节、一个模块”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式。

3.搭建协调有序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施过程体系

对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采取参与式,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和因才施教的柔性教学运行方式。其实施过程主体单位是二级院(系),协调单位是教务处,保障单位是学校相关职能处(室)。对于课外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体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对学生课外素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指导,同时明确校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联合负责受理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和申诉。学校团委是课外素质教育的主体单位并规定其职责:制定年度课外素质教育活动计划;为二级院(系)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核定二级院(系)工作量并上报教务处;统计并分析学生获取课外素质学分情况,为教务处提供毕业班学生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成绩。二级院(系)是课外素质教育的实施单位并规定其职责:具体负责本院(系)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的管理和实施工作;积极搭建课外素质教育活动平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素质教育活动;审批大学生参加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申请,并将认定申请表同相关证明材料存档保管;定期检查和公布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获取的情况,对大学生取得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给予指导,并督促大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负责各类课外素质教育学分的最终成绩记载、网上录入等工作。校创新办是课外素质教育的保障单位并规定其职责:协助各级团委开展部分活动;统计各年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获取情况并反馈给校团委。

4.构建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的效果测评体系

效果测评是检测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环节和有效措施。学校除了理论教学采用试卷+大作业+课程论文和实践教学基于过程+结果的学生考核外,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开放和柔性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测评体系,并作为长效机制,紧密跟踪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情况。学校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坚持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并与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坚持学生自愿参加与要求获得相应学分相结合;坚持学校统筹组织与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相结合;坚持将课外活动的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基本原则。根据各主要环节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不同,从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职业资格与技能考试培训等六个方面进行效果测评。

5.建立持续长效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激励机制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教育活动,取得了毕业时获取学位所需的学分,同时可以在每年学生评优评奖时获得附加分;学生如果参加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获得奖励的同时,还可以在参加学校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和选拔过程中取得平均学分绩点的加分。指导教师每指导1组参赛学生参加一次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按24个标准学时计,指导2组获奖按36个标准学时计,指导3组获奖按48个标准学时计,并发给相应的奖励。负责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学生管理工作干部,经校团委考核合格,每学年记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此外,每年评选出5~8名创新创业竞赛优秀组织个人奖,并获得相应奖金。院(系)可以获得每年一度创新创业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获得相应奖金。通过对参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学生、教师、学生管理工作干部和院(系)”四个主体的激励机制,调动了四类主体参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全方位、全员化和高效率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管理。

三、实践探索见成效

我校关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曾获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结题时获得优秀等级。由于实践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项目组主要成员在第三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应邀作了大会专题报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赢得了与会同行的一致认同和普遍好评。学校建立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在提高学生的能力方面成效显著。自觉学习蔚然成风、再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简而言之,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面广,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