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课型设计
课程类型
| 讲授课
| 双语课
| 研讨课
| 综合课程
| 问题导向课
| 项目导向课
|
导论课、专业课
| ★
| ★
|
|
|
|
|
物流研习课程
|
|
| ★
|
|
|
|
课程实验
| ★
|
|
|
|
|
|
课程设计
|
|
|
| ★
|
|
|
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
|
|
|
| ★
| ★
|
|
开放式教授论坛、专家讲座
|
|
|
|
| ★
|
|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
|
|
|
|
| ★
|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
|
|
|
|
| ★
|
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
|
|
|
|
|
| ★
|
全国物流设计大赛
|
|
|
| ★
| ★
|
|
3.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专题、问题和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和明确问题,通过调研、收集资料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在小组和课堂的讨论、辩论中对实施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完成设计。因此,研究型教学过程必定包括确定问题、开始研究和形成结论几个环节,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相关素材,下达任务,明确要求和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收集需要的资料,通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报告。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及学生的活动如图2所示。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有时可以结合开放式教授论坛和专家讲座内容,在不同阶段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课后作业提出解决方案,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当堂或在下堂课中队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举一反三,延伸和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的习惯。
对于研讨课,教师要在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所有案例有总体了解;然后把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一个案例,用两周左右时间熟悉和研究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提出学生自己的研究问题;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拟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提供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导和规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再用几周时间让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答辩,教师给出该案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主要解决思路,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这类综合课程,教师要在提出若干设计任务,明确每一个设计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并告诉学习完成这一设计需要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这些知识点,做好基本准备;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设计任务收集所需资料和工具,开始在实验室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设计;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完成的设计,指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之处。
认识实习、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开始时明确问题是关键,要让学生知道通过实习、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目标。由于实习、实践是在企业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提前与企业实习、实践指导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告知实习、实践目的,寻求企业指导人员的帮助。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企业指导人员联系和协调。完成实习、实践后,让学生报告实习、实践体会,分析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让学生思考如何去缩小这一差距。
对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这类既是综合课程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由于是导师指导下进行的,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最终答辩等教学过程基本上可以沿用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做最重要事情就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合理选题,教会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明确考核方式。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中不同课程的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考核方式、方法多样化。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考试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大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抽签回答问题等综合构成;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变应试过程为研究学习过程,题目要符合教学大纲、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出题的思路明确、参考答案正确、有一定的难度,强调题目的原创性、综合性,并要求对所出题目就其知识点、出题思路、创新性、参考答案进行答辩。
研讨课和综合课程一般是分组完成的,并且需要答辩,因此成绩由研究报告书面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按比例构成。提交的研究报告中给出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成绩;答辩成绩根据每人答辩情况和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打分,答辩时要重点考察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是否真实。
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提交的实习、实践报告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考核的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论文评阅教师的评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加权构成。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是学校或院系统一组织的,一般要组建若干教授组成的答辩专家组,通过答辩由答辩专家组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总之,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从以知识测量为主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转变,要多角度、多层面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考核体系应是一个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王海燕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工程系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