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2年04期
摘要:全国多地提出要加快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深圳近年来高等教育卓有成效的发展,可作为参考范例。“十二五”以来,深圳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与城市之间是“互促共长”的关系,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并实现突破性创新。深圳高等教育积极探索自办引进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跨越式路径,在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个维度为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问题、教训和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关注的共同问题也颇值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跨越式;深圳;范例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加快迈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则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多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也是力度空前。许多地方(主要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下同)举办高等教育的热情高涨,争相推出雄心勃勃的新大学建设计划,力图实现本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受全国高等教育统筹布局、办学政策、地方经济实力和区位特点等因素影响,地方高等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地方有无必要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地方拥有多少大学比较合适?发展中需避免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迫切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中探求答案,避免政府决策失误、资金浪费。
放眼全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其迅速崛起被誉为高等教育版本的“深圳速度”。深圳“十二五”以来新增或更名高校10所,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市中位列第一。从世界范围看,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无法与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全球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香港等相比,但与1965年独立的新加坡相比,很多情况较为相似。新加坡从建国至2016年设立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拥有高校共13所用了51年。而深圳从1980年设立第一所高校——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到2020年获批设立2所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拥有高校共15所才用了40年!深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成功案例,可作为全国其他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参考。
一、跨越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与地方互促共长
何谓跨越式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就是指通过对地方高等教育的超常规支持以促使地方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并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过程。超常规支持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源;加速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特征;达到相当发展高度是跨越式发展的水平状况。”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地方政府通过给予超常规支持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超常规发展。这种超常规支持,主要包括经费、人员、政策等方面的特殊支持。这三项特殊支持,缺一不可。跨越式发展是在遵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采用超常规方式缩短发展的时间和进程。当然,也可从超常规发展中总结提炼出不同于常规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高等教育投入巨大,见效周期较长。地方政府又为何争相提出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这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断深化的认识。在纽约市,近年来不仅通过调整生产结构致力于从传统的消费城市、金融城市向高科技城市、绿色城市转型,更是将建设一流大学视为纽约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目标。纽约市各高校按照《纽约市2030年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调整自身目标以回应新的城市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从全球来看,高等教育实力已被认为是国家、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优质的高等教育是国家、地方的亮丽名片,且不断为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尤其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对促进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更为凸显。“对于许多人来说,普遍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综合研究型大学有一个新的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一个国家繁荣、安全及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高等教育已成为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家和地方之重器,是国家和地方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的战略引擎;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为高等教育实力增强提供经费、人员、土地、基建、配套条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保障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地方发展已成为互促共长的关系。在实践中,也经常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投入巨大,由国家建设就行了,地方政府没必要花巨资建大学,力主“拿来主义”。这种观点在“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深圳也曾存在过。深圳对高等教育与城市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深圳市委市政府1983年提出“教育要与经济同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2004年第一次提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2016年进一步提出“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当今,深圳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背景下,正探索高等教育如何先行示范。时至今日,深圳已将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理解为“互促共长”,高等教育是投资而不只是消费。这种认识使得深圳市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是地方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动力源泉。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深圳在多年高等教育发展中逐步形成如下深刻认识:一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地。当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地未来的发展,在开放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有“自我造血能力”,充分运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众多的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当地需求。二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深圳2020年高校全职两院院士达33名,“国家杰青”“大千人”“青年千人”爆发式增长,均得益于快速增多的高校。三是高科技创新的发动机。高校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中心,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当地自主创新的发动机。深圳一直引以为傲的“4个90%”在企业,反映了高校在深圳城市自主创新中的严重缺位。近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校在城市自主创新中的贡献日益提升。四是高品位文化的辐射源。高校不断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并迅速辐射到现实社会,在当地文化的构建中发挥引领、辐射和超越的作用,影响着地方的全面发展。
二、跨越发展的路径:自办引进与提高质量并重
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有了深刻认识之后,要确定跨越发展的目标,关键要选好实现目标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不能崇洋媚外,不能简单复制,不能好高骛远,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世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办出地方特色、优势、高质量。实现此目标,要选择合适的跨越发展的路径。众所周知,做事成功一般应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高等教育发展亦不例外。选择跨越发展的路径时,应充分考虑这三要素。
地方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天时”,主要指机遇和政策。地方政府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时,如遇良好的机遇及适合的国家政策,地方高等教育将会乘着天时的翅膀腾飞。其“地利”,主要指经济和环境。地方政府的经济状况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财政如果不充足,则可力推社会资金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包括多方面,如教育、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发展、自然等环境。经济和环境对吸引杰出校长、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生源,办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其“人和”,主要指领导和团队。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主官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认识偏好,直接决定着对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及对高等教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在校内,党委书记、校长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是办好高校的关键因素。综合来看,天时、地利是客观因素,人和则是主观因素,在天时、地利不占优的情况下,亦可通过人和因素主动谋划,扭转不利局面。
深圳2004年做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策前,高等教育一直是被社会诟病的短板。当时深圳高校11所,全日制在校生仅4万名。深圳当年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城市第4,而高等教育排名尚未进入前40,与同为计划单列市的青岛、厦门、大连、宁波相比,排在末位!深圳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总量不相匹配,与城市主导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与城市发展的定位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有较大差距。深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国际化城市、教育强市及此后城市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定位,尤其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位,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深圳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改变高等教育全面落后的状况,深圳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诸种因素,确定了规模与质量并重、重点发展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的办学思路。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国家关注新办大学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不反对国内高校异地办学,广东省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等等,这为深圳确定自办与引进办学、提高现有高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发展的路径提供了绝佳天时;深圳雄厚的经济实力、城市自主创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为支持以上路径提供了特殊地利;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全力支持、精心遴选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全球引进的高水平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为以上路径实现提供了适度人和。深圳选择的这条路径,与新加坡已经走过的路十分相似。新加坡除自主办新大学外,还通过实施“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拟吸引至少10所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办学。随着国家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自身高校数量增多等新政策、新情况的出现,深圳以后的跨越发展的路径须做出相应改变。
深圳2004年至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具体如下:一是自主举办新大学。由深圳市独立新办高校,主要有从零起步和整合资源两种方式。从零起步办学最典型最成功的是2007年筹建、2012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22年即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南方科技大学。整合资源方式的有,从深圳大学剥离部分应用型专业、再结合深圳需求增设新专业、2018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深圳技术大学。二是引进合作办大学。主要方式有三种:与国内大学合作办异地校区——主要有教育部分别于2015年、2017年、2018年批准设立的中山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国(境)内外合作办新大学——主要有教育部分别于2014年、2016年批准设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合作办特色学院——主要有教育部2020年批准设立的天大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哈工大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三是提升现有高校质量。市政府除正常财政投入外,斥巨资专项投入,支持深圳现有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推动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推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深圳技术大学入选省特色高校提升计划。
三、跨越发展的成效:在实力提升中突破性创新
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达到了何种成效?这种成效大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该标准的关键要素,应至少涉及五方面:服从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声誉提升。服从国家战略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前提,服务地方发展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求,综合实力增强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追求,体制机制创新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使命,社会声誉提升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实力体现,反映了地方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社会影响力。深圳高等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在上述五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服从国家和省战略
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在国家、省统筹指导下,吸收世界上先进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深圳大地,加快推动新高校创办和已有高校质量提升。“十二五”以来,新建或更名的10所新高校,都列入了广东省高校设置规划,由教育部同意后按程序申报审批;深圳高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电大更名等,都是在国家、省的总体布局内积极争取、加快建设的。南方科技大学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别是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主要项目。服从国家、省战略,能更好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最大限度获得国家和省两个层面的大力支持。
(二)服务深圳城市发展
深圳高校2020年毕业生3.9万人,是2010年的1.4倍。这些毕业生多数留在深圳或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同时,深圳高校对城市的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个,拥有市级重点实验室89个,占全市40.1%。全市11个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其中9个由深圳高校牵头建设。全市新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5个由深圳高校牵头建设。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深圳湾实验室运行良好。深圳高校的发展,赢来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深圳高校的社会捐赠也日益增多。
(三)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办学规模大幅提升,全市现有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数从2010年的6.73万人,增至2020年的11.32万人,增长68.2%;招生人数从2010年的2.03万人增至2020年3.8万人,增长87.2%。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南方科技大学获批设立10年即入选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高校招生质量不断提高,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等高校本科招生分数线位列广东省前列。全市高校现有专任教师6 999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6%,比例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结构按照深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近年来重点发展紧缺的理工类、医学类高校,办学结构日益优化。
(四)改革创新取得突破
深圳高等教育近年的改革创新,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及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新经验。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内地短时间内办成高水平大学的首例,其理事会治理机制、市政府为该校制定我国内地高校首个管理办法、率先探索本科招生“631”(60%高考成绩、30%面试成绩、10%高中学业成绩)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全球遴选校长、教职工员额制等逐步在全国推广。深圳成为全国合作办学机构最多的城市之一:内地高校举办异地校区获得成功,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全国第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起步阶段即可同时招收本、硕、博学生的高校。市政府对引进合作办学机构实施市属高校待遇,合作办学机构实行社会化用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探索的“六融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先行示范经验向全国推广。
(五)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改变了以前人们对深圳“文化沙漠”的不良印象。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南深圳、北青岛”现象一度被社会各界称赞。海内外媒体对深圳高等教育多加赞誉,世界各权威大学排行榜上,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的排名不断攀升。
四、跨越发展的经验:集聚多方资源全方位发力
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不仅能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经验,而且经进一步实践检验和理论提升,还有望成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新的内容。对于作为深圳高等教育成功典型的南方科技大学,钟秉林教授指出,“南科大创建发展之路至少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一是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是关键。二是高校发展要与地方和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三是要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去谋划高校发展”。依笔者所见,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主要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合力推动,可围绕三个方面探讨深圳经验。
(一)政府全力推动
政府至少需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要不要大力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确定什么样的跨越式发展目标?采用什么举措推动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步骤与规划如何?地方政府是否有充足条件予以保障?等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组织做好充分论证,统一认识,做好规划,全力推动。同时,还要出台相应文件予以制度保障。用制度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提供充足经费。深圳市财政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年增长20%以上,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市属高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每年生均经费标准是广东省内其他高校的两倍。市财政仅在2015—2017年、2019—2021年两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中,除正常投入外,先后给予深圳4所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至少64亿元专项经费支持。鼓励高校通过竞争获得深圳各类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专项经费支持。市财政还通过资金配比,鼓励高校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支持。三是选好书记、校长。深圳在中国内地高校首开先例,为南方科技大学全球遴选了首任校长。同时,为各高校精心挑选高等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党委书记、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的默契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前提。四是加强组织协调。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可见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推动高校具体工作,还成立了高校校园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市领导担任;高校申报办学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市领导担任。南方科技大学及有关高校的理事长还由市长担任。这样的组织架构,既有力保证了协调市内各部门高效、强力支持高等教育,又能在争取国家、省对深圳高等教育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广东省的党委、政府部门在更高层面上对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强指导、支持和纠偏。
(二)高校全力以赴
政府提供指导支持和条件保障,而高校作为办学主体,是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关键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落实顶层设计。各高校按照政府设定的目标定位和规划指标,组织专家细化制定可行方案和发展规划。同时,创新设计校内管理体制和机制,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保障学校运行。深圳作为法治城市,各高校之所以发展良好,得益于高校运行与政府顶层设计高度一致。二是组建执行团队。办学方案、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的落地实施,要靠执行团队。执行团队主要包括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深圳高校通过设立较高的加盟门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未来发展的良好愿景等吸引了大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海内外管理人员、教师和研究人员加盟。三是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深圳高校通过率先探索招生制度改革,学生减免学费,为贫困、优秀生提供奖学金,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等方式,吸引了大批优秀生源。四是致力改革创新。放眼全国,地方政府新增几所高校并无实质意义。国家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为全国其他高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新经验。深圳无论是新建高校,还是现有高校,推进工作时首要前提就是改革创新。实践证明,深圳高校尽管数量不多,但类型多样,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三)社会全力支持
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一是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宣传,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鼓与呼并出谋划策,营造良好的支持氛围。二是给予实质支持。行业、企业加强与高校合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高校周边的公共设施设备要配合高校特殊需要,杰出企业家和校友要为高校提供捐赠支持等。深圳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周边村民在拆迁安置、公共设施设备配套、社会捐赠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五、反思与建议
以上探讨了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可供其他地方参考的思路和做法,但反过来看,深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和教训,应如何避免?其他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需关注的共性问题,应如何考虑?这些都需要深入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为深圳今后及其他地方的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深圳经验”如何延续和“复制”
《深圳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高起点、高标准筹建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高校,推动香港大学来深合作办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在全国高等教育已实现普及化、高等教育政策有所调整、深圳市财政需投入的高校迅速增多等新情况下,深圳也应调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策略,建议从过去“自办引进与提高质量并重”的策略向“安其位重特色高质量发展”转变。现有各类高校要按照办学定位争创世界一流,新办高校以自办为主,适当引进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急于求成,质量为先、稳步推进。对于其他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来说,“深圳经验”不可简单复制,它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及国家政策要求,吸收转化“深圳经验”为当地所用。且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运用“深圳经验”也要因地因时制宜。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宜办过多高校,可集中财力办1~2所高水平高校,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办高校。
(二)地方有无必要构建高等教育体系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已不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更看重的是高质量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按照国家布局和地方需要,新办特色高校并提高现有高校质量。“在数量和结构上不同区域之间保持适度的差异化,凸显地区特色和差别”。客观地看,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需构建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地方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时,才充分考虑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及学科、层次、类型结构,构建地方高等教育体系。深圳对标的全球性城市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地的高校都在10所以上,各高校均分类定位、错位发展,形成了符合所在城市多元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深圳确立的构建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也是综合考虑了城市多样需求和高校分类功能等多种因素。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是“大而全”的高等教育独立王国,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子体系,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应主要满足地方的特殊需要。地方发展不能仅依赖当地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服务,更需要发挥全国高校的支持作用。
(三)地方拥有多少所高校比较合适
这是很多地方决策者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与之高度相关的是要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程度。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测算一个地方拥有多少高校合适,因角度不同,结论有别。有研究表明,城市的GDP与该城市拥有的高校数呈正相关,相关度为近70%。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地方的高校数越多越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确关系密切,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双向多维的非均衡互动关系……在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时,必须在发展经济与发展高等教育之间保持适度的弹性”。因此,测算一个地方需拥有多少高校,要综合考虑该地方的发展定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口数量、经济承受程度、土地承载能力、国内外同类区域高校实力比较等多种因素,才能得出适切结论。全球性城市纽约(95所)、东京(185所)、伦敦(46所)、巴黎(83所)、新加坡(13所)、香港(25所)因情况不同,高校数量各异。深圳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基础上,认为需拥有高校20所左右。实际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在于地方高校的数量之多,关键在于高校的质量。一个地方如各类高校均能有2所左右达到世界一流,那将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功。
(四)政府与高校如何更好扮演各自角色
在政府和高校的关系中,政府是高校的投资者、举办者、管理者,为高校筹建、改革和发展提供人、财、物等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处于“甲方”地位,高校则是“乙方”。但政府不能因此就可对高校的筹建、改革与发展等学校内部学术和行政事务随意干预。“如果政府随意地改变自己做出的决定,左右大学的学术事务,其结果将会损害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和高校应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围绕上述“深圳经验”中政府和高校分别负责推动的工作,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同时,政府应成为像深圳一样的“服务型政府”,提供资源全力支持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快速提升办学质量,有效服务地方发展。
(五)在发展中需要避免什么问题
上面我们探讨了一些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有经验就必然有问题和教训。这些问题和教训需在今后改革发展中竭力避免,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做决策时参考:一是办学同质化。反观深圳“十二五”以来获批设立的新高校,多为理工类研究型大学,同质化明显。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全球性城市的高校分层分类发展,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如纽约,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立足于城市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方需求,逐步建成了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公私立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既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大学,还包括一大批社区学院、开放大学等。今后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应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结构,尤其是更加关注人文社科类的学科或大学,以满足城市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二是经费均等化。在办学进程中,无论何种办学定位的高校,都想方设法向政府施加压力,冀望向经费投入最高的高校看齐,使得政府在决策时多有困扰。实际上,因办学层次、类型和目标定位不同,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应是统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政府应有所坚持,区分重点,分类投入,支持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办出一流。三是学校割立化。深圳现有15所高校,与全国多数城市一样,同城内各高校之间基本上是相互割立的,相互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实际上,同城内的高校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最有条件默契合作,为城市发展形成贡献合力。在纽约,各个高校之间是相互延伸、衔接和贯通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从而确保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全面的服务。今后深圳及其他地方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本地高校之间加强竞争合作,推动各类高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四是基建浅表化。对于新办高校的规划建设,因相关学科带头人不能很快招聘到位,对该学科的相关校舍如实验室、教室等难以提出精准建设需求。或相关学科带头人已到位,却不够尽责或无法提出建设需求。这将导致新建成的校舍建筑浅表化,难以达到学科使用时的内涵要求。因此,在高校规划建设时,校方和学科带头人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及早介入,负责任地提出精准建设需求,避免校舍建成后再返工改造。五是管理薄弱化。因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省两级管理,深圳对高校缺乏管理权限;且引进的高校多听命于校本部,政府对其管理显得较为薄弱。为推动高校更快更好发展,并有效为地方服务,政府应加强对高校改革发展支持和引导的制度建设,同时通过与高校共建理事会、签署相关协议及加强绩效评估等方式,推动高校向着政府规划的目标推进。
(作者:许建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