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0-02-24
摘要: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地方高校密切相关。地方高校无论是从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上,还是从本科教育建设水平和支撑地方新产业发展需要上,都应重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应围绕培养一流学术型人才和一流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办学面向的束缚,立足于学科专业建设特征进行合理选择。为适应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需要,地方高校应树立整体改造传统本科教育的大格局观,以“四新”建设重构学科专业建设布局,大力建设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金课”群,差异化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全方位供给一流本科教育实施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人才类型;实践路径
一、地方高校为何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在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一流本科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涌现出了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大学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等一系列观点。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们主要集中在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大学(这里的一流大学主要指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大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上。为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尽管如此,在后续研究中,虽有部分学者对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问题有所涉及,但也仅限于肯定性表态和浅层次论断,并无实质性探讨。基于此,我们对地方高校为何需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加以深入论证。
(一)明确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样态,是探讨地方高校为何建设的逻辑前提
探讨地方高校为什么要建一流本科教育,基本论证逻辑首先是要阐释清楚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只有充分证明它与地方高校密切关联,才能说明地方高校有创建的必要性。当前,在对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的认识上,尽管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但有一点还是可以讲得清楚的,那就是“一流本科教育不能等同于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黄福涛教授通过对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名大学进行分析发现,还无法证实一流大学提供的本科教育就是世界一流本科教育;英国政府自2016年试行的“教学卓越框架”评估制度,经过两轮评价,也发现一些罗素集团大学,其教学表现反而差于地方高校。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差,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一流本科教育具有内涵丰富性和样态多元化的特征。我们认为,一流本科教育可以从以下3个层面去把握。
1.定位。定位是对建设什么样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表征。2017年,教育部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以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如果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界定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那么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本科高校也将形成不同类型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体系。
2.过程。过程是对怎样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规约。由于不同类型的人才各有其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围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求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领域充分体现差异性。决不能简单地按照培养以基础科学研究为目标的科学人才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工程人才。
3.结果。结果是对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水平的比较。对此,眭依凡教授认为,一流本科教育无非就体现在“本科教育”之前加上“一流”这一反映水平程度或质量要求的前缀上。但需要强调的是,“比较”要在同类同质间相比,否则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定位引领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方向,过程是决定能否建成的关键,结果是衡量能否建成的标准,三者之间具有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根据这个分析框架,我们认为,任何类型的本科高校都可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只要围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明确定位,并根据相应的人才成长特征差异化地组织资源进行有力实施,人人皆可一流,完全可以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二)只有地方高校参与,我国高教系统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然各类高校都可以参与,那么地方高校无论是从学校和学生的数量规模上,还是从他们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水平上,都应成为重点参与群体。甚至可以说高教系统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如果缺乏地方高校参与,建设意义将大打折扣。
1.从地方高校的规模上来看,根据教育部公开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688所,其中部属高校126所,地方高校2562所,而在地方高校当中,地方本科高校1148所,地方专科高校1414所。可见,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我国本科高校的绝大多数群体。
2.从地方高校本科生规模上来看,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来看,部属高校和地方本科高校拥有的普通本科在校生共计1697.33万人,由于部属高校数量较少,加之他们拥有的研究生数量占比较大,因此,在这些普通本科在校生中,大部分应归地方本科高校所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又拥有了全国本科生数量的绝大多数规模。
3.从地方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成效来看,远没有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的水平。长期以来,地方高校为在升格改名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赢家,无不沿着从中专—高职高专—本科学院—本科大学—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的思路办学。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人才培养领域,就是始终以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模仿对象。这种格局不但使地方高校丧失了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而且也在与研究型大学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此外,部分地方高校在深刻反思过去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开始向应用型高校或应用型方向转变,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队伍结构、组织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初步具备了有别于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崭新形态。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这些高校建设应用型的心态是动荡的,在目标定位、办学行动、评价尺度等方面总是在学术主导与市场取向之间摇摆不定。地方高校的盲目攀高和进退两难,不但没有形成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流本科教育。
(三)地方新一轮产业布局,亟需地方高校通过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为其培养一流人才
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上,具备部属高校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当前地方经济新一轮产业布局,对地方高校培养一流人才表现出了更加强烈的需求。具体言之,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四大区域,从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四大工业领域构建和完善了未来我国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
分析地方经济新一轮产业建设特征,经济转型与升级仍是主趋势。经济升级,就是通过不断革新劳动力的技术,促进其生产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持续创新;经济转型,就是推动劳动力从生产较低附加值产品的产业转移到较高的产业,这大多表现为建立新兴战略产业以淘汰落后的传统产业。但不论经济是转型还是升级,对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说,都需要经历产品理论创新-转化-应用三个不同环节。推动这些环节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能够培养分工不同,但没有层次高低之分,却都有“一流”指向的各类人才,即各类人才要分别能够在产品的原始设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不同环节中减少体力投入以及增加脑力投入,通过改进生产制造方法,运用新兴材料,创造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提升产品的科技与知识含量。
二、地方高校建设什么样的一流本科教育
客观地讲,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困难,这既表现在他们过去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也表现在他们目前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资源仍无法与部属高校相提并论等方面。但地方高校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在学科专业、生源招生、师资队伍、教研平台、产教融合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区域优势的办学互动方式,这为他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当前地方政府普遍通过生均费用、学科专项、科研经费、人才项目等各种途径加大了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使得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有了较为可靠的资源保障。据统计,2018年广东省投入10所地方高校的总经费达到173.83亿元,浙江省10所地方高校总经费达到127.08亿元,山东、上海和四川10所地方高校总经费也均在100亿元左右,河北、湖北和辽宁尽管受到地方财政限制,投入10所地方高校总经费不足百亿,但也呈现出加大的趋势。基于此,地方高校只要紧跟时代发展,在坚守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完全可以走出属于自身优势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之路。
(一)地方高校办学类型不同,决定了其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不能整体划一
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以来,31个省市区均已结合本地实际陆续出台了“双一流”建设专项政策或与之相关的文件。系统分析各省市政策文本可以发现,对地方高校推行分类发展是普遍做法。一是要求部分地方高校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办学基础好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承担。地方政府期望他们围绕“双一流”建设导向,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办出高水平。二是要求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这主要由部分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他们主要以本科教育层次为主,基本上都是从原来地方所举办的高职高专或中职中专升格、合并、转型而来,地方政府期望他们在应用型上办出一流。三是部分地方高校向技能型建设高校发展,他们主要由地方专科高校组成。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承担本科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群体,一类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另一类是转向应用型高校建设发展的地方高校(为表述方便,本研究称之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这两类群体中,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面向是清楚的,他们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朝着应用型方向去办,因此,这类高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也应该朝着应用型方向发展。但对于规模数量足够庞大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从政府的相关政策中,我们难以看出他们到底是朝向研究型方向去办,还是朝向应用型方向去办,抑或是朝着两个方向同时发力。
(二)部分地方高校办学面向模糊,并不妨碍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先行探索
由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面向不够清晰,当前涌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切入,如有学者把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为学术性高等教育与应用性高等教育两大体系,依据这个理论框架,人才培养类别又被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种类型,并进而指出,地方高校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学术重心应在于应用,无需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大力培养应用型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种观点其实是把包含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内的所有地方高校都划入了应用型高校的范畴。另一种观点是从政策分类的角度切入,以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为政策依据,认为本科层次高校属于研究型和应用型系列,并指出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137所大学基本上可明确定位为研究型高校。当前,入选“双一流”建设计划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尽管是少数,但这个计划具有“开放”性质,是滚动建设的,如果以此为导向并作为进出标准,势必会引导所有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确立研究型大学的办学面向。
总之,围绕地方高水平大学应该划入研究型还是应用型的讨论是立足于高校层面讨论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办学面向问题。当学校办学面向与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布局相符时,学校办学面向是能够为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指明方向的。反之,指导地方高校创建一流本科教育进而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主要是学科专业,而不是学校办学面向。因为我们培养的一流人才主要是在某个学科专业的具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学科专业的建设理念、师资队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发展平台等具有强烈的学术性或应用性导向,那么学生在这种环境接受教育以后必将也会具备学术性或应用性的气质、能力和素养。
(三)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的差异,要求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确立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双重培养导向
立足学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充分依托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的实际能力。如果培养哪种类型的人才与学科专业建设导向不匹配,不但会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偏位,而且即使培养出人才,也难以达到一流的水平。基于此,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是要培养一流的学术型人才,这是由于他们具有部分学术性学科专业并有培养基础,表现在师资力量上,有院士、杰青、长江学者等顶尖学者的集聚;表现在学科专业建设点上,有完整的以学术为导向的硕士点、博士点;表现在人才培养成效上,造就了一批院士、政界领导者、行业精英等。二是要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当前很多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不少学科专业还是应用性的,并且有应用性较强的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作为支撑,因此应该继续融入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列。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整体上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类高校的普遍特征是学科理论自主研发能力较低,主要以专业建设为主,更为擅长吸收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因此,他们在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上更为见长。
立足学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要与推动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结合起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建构地方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最终都要统一到学生这个根本主体上,统一到成就每个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轨迹上。尽管不同类型的一流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倾向上有所差异,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备良好的表达写作、逻辑思考、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上,在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在实现个人价值与造福地方、服务国家相统一上,却是高度一致的。
立足学科专业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要能够动态反映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如果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条件发生了变化和转移,他们的研究性质和人才培养类型(研究或应用)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地方高校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一)充分把握大势,树立整体改造传统本科教育的大格局观
1.要确立本科教育建设的中心地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改革发展中,制度的不定型不但导致没有建成卓越的本科教育,甚至没有形成重视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此,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以“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之变开篇,旗帜鲜明地强调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地方高校确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一是学校层面建立由书记、校长协同领导班子相关成员齐抓共管本科教育的体制机制,学院层面建立由院长、书记及相关副院长、副书记共同建设本科教育的实施体系。二是要在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科研与教学的政策平衡、资源的优先供给等方面有切实的保障。三是要加大加强对院系的负面约束和惩戒力度,对本科教育建设不力者实行关停专业等强制措施。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改变以往本科教育建设被边缘化和发展空间被挤占的局面。
2.整体谋划本科教育的改革方向。当前国家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方案,充分体现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部署上。我们认为,这个计划的实质要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智力支撑,通过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医生、法治人才、农林人才、教师、新闻传播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②通过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下简称“四新”建设),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和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③通过制定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化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建立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实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文化建设工程等途径,解决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对地方高校而言,在新的形势下变革本科教育,要全面思考一流本科教育往哪里走、怎么走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国家对“六大卓越人才”培养和17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所涉及的领域都作了明确的界定,地方高校应在培养一流学术型人才和一流应用型人才上全面对接“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在怎么培养人才问题上,地方高校应在“四新”建设、“金专、金课、高地”建设等领域凸显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并施展成效。在怎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上,地方高校当前存在培养标准缺失、评价主体单一、信息反馈不完整以及问题改进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此,应重新系统审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实践等领域普遍制定质量标准和实施“校内自评、社会他评、政府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监测方式,形成信息反馈全面、问题持续改进、质量不断攀升的新格局。
(二)结合地方重大需求,以“四新”建设重构学科专业建设布局
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应立足地方经济的长远战略发展需求进行布局。以浙江省为例,今后的战略重点在于打造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化等八大“万亿产业”,宁波市着重在绿色石化、汽车等领域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地方高校只有主动结合自身定位,分别按照培养一流学术型人才和一流应用型人才,将学科专业建立在这些战略产业链的各个层次,才能获得重点支持和长久建设生命力。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需要以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赋予学科专业新的建设内涵。这是由于“四新”建设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一种内在的融合趋势。
为此,地方高校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①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做到弥久恒新。地方高校的传统专业,需要围绕产业行业所需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进一步强化学科前沿建设,及时将产业新技术、行业新需求、学科新知识向专业转化,培育专业新的优势或特色。②积极建设新专业,做到主动创新。地方高校应对区域战略新兴产业行业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保持敏感意识,紧密结合产业行业新的增长点、新的布局、新的趋势,大力整合校内外、国内外的学科资源、机构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积极筹建战略新兴专业。③大力培育跨学科专业,做到交叉求新。“四新”建设突出强调以培养具备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来振兴产业行业的发展,如工程类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工程原理和技术,还需要具备工程管理能力。地方高校尤其是具有综合性办学性质的地方高校,要敢于割舍跨学科专业建设给局部利益带来的“非有意为之”的损失,通过打破学科专业设置壁垒,达到加强理、工、农、医、管、法等多学科专业交叉和促进文理融合、理工融合的目的。
(三)兼顾共性与个性,建设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金课”群
课程虽然属于微观问题,但却是解决教育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是关乎宏观的战略大问题。长期以来,课程始终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建设的短板、瓶颈和软肋。对于地方高校,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基于此,国家从战略层面以打造“金课”为重点,直接将课程作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探索地方高校的“金课”建设体系,要围绕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一流人才,从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1.在共性方面。首先,表现在课程建设理念上,各类课程均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学生自我需求、兴趣爱好和特长潜力的基础上,明确“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多辅助,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体验学,达到学深学透每门课程的目的。其次,表现在课程建设体系上,应把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全面贯穿到必修课和选修课、大班课和小班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程体系中来。再次,表现在课程建设内容上,要通过设置前沿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让各类学生都能够接触到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卡脖子”的行业产业问题。但每类课程的比例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差异化设置。
2.在课程建设的特殊性方面。着重打造适合每一类人才培养的典型的课程学习方法。①适用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学习法。这种教学方法最大优势在于促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尽可能把年轻人引到科研领域,因此,它把培养学生的发现与探究能力作为核心使命,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实验室、工作室,通过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形成对已有知识新的认识,进而达到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新思想的人。②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本位学习法。这种方法通过把来自真实生活中的项目与课程框架体系相结合,旨在强调学科的核心概念或原理的运用,让学生围绕复杂的、真实的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和探究,以此自主地去建构知识,并最终形成真实的作品或产品。当前,这种教学法在培养卓越的工程类人才中日益受到重视。
(四)围绕人才成长生态,差异化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每类人才适宜成长的生态环境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应该有显著的不同。一是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模式。荣誉学院是美国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学术型人才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国内“双一流”建设大学为更好地培养学术型人才,也大多采用了这一模式,如北大的元培学院、清华的新雅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等。地方高校承担学术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学科专业,也可将这种模式介入到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组织与管理中来。这种培养模式本质在于通过强化学生选拔、课程设计、研讨式教学法运用、学术导师作用等途径,来达到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的目的。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反思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脱节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对传统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和实习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培养方式进行升级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引入社会办学力量,与校、政、企、协多方协同共建,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现代化治理结构、市场化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产业部门与学校教育融合、工作体系与学术体系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合。
(五)强化制度供给,全方位提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政策支持
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对于组织来说,是在特定组织域内发展孕育出来的一套共享的符号意义系统,它不仅为组织域内的组织提供如何解释各种行为和现象的认知模版与符号概念,也是一套控制着组织域内各种行为的信念和规则系统,指导组织域内的各方参与者开展具体行动,但新制度主义学者迈耶(John Meyer)在研究组织与制度关系时却有另外一种发现,即组织制定的很多规章制度和它的组织内部运作毫无关系。根据高校办学实际我们也发现,尽管制度对于组织个体行为有着规约效应,但迈耶所指出的这种现象却也真实存在。我们认为,个体之所以游离于制度之外,重要原因在于组织没有建立起健全的制度体系,致使组织的制度规束和个体行为之间出现了真空地带。为此,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1.宏观层面,地方高校应制定相应的顶层规划。尽管有些地方高校已经在顶层设计上出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但整体而言,各类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行动仍普遍落后于“双一流”建设大学。为此,各类地方高校需要尽快结合一流本科教育的学科专业布局和价值取向,从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改革举措、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宏观设计和指导。
2.中观层面,相关部门的制度体系应做到与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规划的有效对接。以往高校内部宏观改革之所以没有很好落地,很大程度在于职能部门和学院没有配套出台相应的制度体系,故而围绕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规划需要重新审视各部门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规章制度,做到及时修订或重新制定。
3.微观层面,需要将中观层面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转化为个体晋升、奖惩、考评、激励的实施细则,确保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政策导向转化为组织域内个体的实际行动。
(作者:乐传永,宁波大学副校长、教授;许日华,宁波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