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周光礼: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发布时间:2018-11-08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8年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全面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教育观。习近平教育观坚持中国逻辑、坚持大教育观、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高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九个观”。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观;中国逻辑;大教育观;问题导向;高等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在20189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概括为“九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教育观的自我总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教育观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教育观植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现实挑战是习近平教育观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教育观具有三个特点:中国逻辑、大教育观、问题导向。  

1.中国逻辑。习近平认为,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习近平教育观的中国逻辑。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思想?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与其文化模式相适应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教育上有两个基本传统。一是重视古典人文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明明德,以修身为本,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配天地。二是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所谓“建国君民,教育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为现代文官制度的源头,科举制将教育系统和政治系统合二为一,倡导“学而优则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对古典人文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体现。  

第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国家制度之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办好中国教育的关键。  

第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基本国情之根。我们要办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校,要办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一变二不变”,即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但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个共同战略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对基本国情的深刻把握。  

第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扎教育规律之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为此,我们既要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善于从中国的实践中总结带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要遵循世界文明的共同轨迹,善于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就是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2.大教育观。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经济、大科学的快速发展,呼唤建立大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复杂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作为一种教育改革发展理论,习近平教育观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教育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是政治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教育体系的全面审视。  

教育改革必须“跳出教育谈教育”。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学校的结构和行为归根到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因此,必须将教育教学改革置于社会变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对一个学校来说,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校的组织和管理变革为前提,学校组织和管理变革以宏观的社会体制与结构改革为前提。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和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应有成效,必须跳出教育谈教育。社会变革是教育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纵观全球教育发展史,绝大部分的教育改革都是由社会发起的。立足大教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坚持大教育观,必须破除将教育视为狭隘的“学校教育”“课堂教育”,要建立起与社会、时代相适应的大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坚持大教育观,必须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教育应有的贡献。坚持大教育观,必须强化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3.问题导向。习近平教育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总结,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要解决的都是牵动性强的深层次问题,都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正是在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出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第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回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由谁来领导的问题。第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回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目标问题。第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回答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问题。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回答了教育的性质问题。第五,“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回答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第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回答了教育的根本宗旨问题,以及为谁办教育的问题。第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回答了教育现代化的动力问题。第八,“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回答了教育战略定位问题。第九,“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回答了教育现代化的依靠力量问题。  

二、习近平高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高等教育观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九个观”。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都更加强烈。为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宗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遵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要求,坚持教育的人民性,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民生之基,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才能使教育改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教育的人民性要求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公平的高等教育,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加快完善高校生均财政定额拨款制度,保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发展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必须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3.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道路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必须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扎根中国大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国家发展。我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2014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4.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目的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立德树人,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事关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对高等学校来说,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5.“强国一代”的学生观。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他们是“强国一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当代青年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当之无愧的强国一代。这是他们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进步则国家进步。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强国一代”必须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才能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6.“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教师观。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依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老师带出来的。好老师必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好老师要做好“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0185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有3项基础性工作要抓好。一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其中,特别强调要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7.坚持问题导向的教育改革观。教育改革有两种,一种是理想导向的教育改革,一种是问题导向的教育改革。理想导向的教育改革常常脱离实际,可行性差。教育改革应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一是针对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不良倾向,改革评价制度。二是针对教育事业活力不足,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三是针对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脱节问题,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四是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开放观。当今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要通过更加紧密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文明的认知,对各种战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加强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理念、规则、标准和评价措施等方面的制定。在国际高等教育治理中,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9.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保障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维护”。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对高等教育来说,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彻其中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等教育观高屋建瓴、博大精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开放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对于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等教育观结构完整、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处处散发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光辉,始终洋溢着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突出特征的时代精神的奋斗气息,时刻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