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与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4-09-11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24年第9期

摘要: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理念、授课过程实践、教育教学精神等维度融汇中西、贯通古今,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实践和目标上具有内核共通性、逻辑一致性与价值关联性,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新时代可以参照“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坚定育人价值取向、引导教师立德修身,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教育思想;课程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为新时代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重要抓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化。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实践,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事实上,实践中的问题不仅要在实践探索中解决,而且要依靠先进理论的指导。我国历史上许多知名专家学者都能够自觉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形成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可借鉴的重要范本。如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执教期间,凭借其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形成对“智育”和“德育”独到、系统的经验理念体系。学习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对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

钱学森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结合其人生阅历、科学思想和育人理念,提出了“大成智慧”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人才培养理念、授课过程实践、教育教学精神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处理“三对关系”

1. “量智”与“性智”的关系:文理兼通。钱学森提倡“量智”与“性智”的结合,要求学生“文理兼通”,运用综合知识开展工作。钱学森提出,“量智”表现为科学素养,“性智”表现为人文情怀,并主张科技工作者要掌握文艺素养、具备“形象思维”,文学艺术家要了解科技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学点文学艺术,它可以培养一个人从另一角度看问题,避免‘死心眼’和机械唯物论”,以便在文理兼通、思维融会中实现辩证统一。

2. “学习”与“批判”的关系:学思结合。钱学森提倡“学习”与“批判”的结合,要求学生“学思结合”,产生推陈出新的创新成果。钱学森强调,在科学上首先“要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同时做到“要动脑筋认真分析”“否定掉一些前人过时的东西”,反对“把书读死”“人云亦云”。“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通过在学习的基础上批判,在批判的过程中学习,才能把前人科学工作成果中“对的继承、吸收,错的去掉”,实现“科学的前进”。

3. “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专博相济。钱学森提倡“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要求学生“专博相济”,成为全面发展的科技帅才。钱学森认为,“专才”需要精通某一学科、某项技艺,“通才”应当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并指出杰出人才不仅需要专精高深,而且需要博学宏才。“所谓科技帅才,就不只是一个方面的专家,他要全面指挥,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能敏锐地看到未来的发展”。科技工作者除在领域内部保证素质过硬、专业精湛之外,既要拓宽视野、“了解科学技术整体发展情况”,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人类智慧的结晶”,还要关注国际局势、“迎接世界的挑战”。

(二)授课过程实践:融合发展“三位一体”

1. 价值塑造:又红又专,德才兼备。钱学森在价值塑造上要求学生“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既要忠于祖国、专业扎实,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涵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就家国情怀培养而言,钱学森在授课过程中时刻流露出爱国主义情怀,尤其在讲授火箭技术概论课时,明确“鼓励同学们将来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才智”;就专业基础巩固而言,要求所有学生打好专业基础;就科研伦理规范而言,钱学森要求学生严守科研道德,“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决不掩盖错误”;严肃认真对待工作,涵养“严谨、严密、严格”的作风。

2. 知识传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钱学森在知识传授上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不仅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积极投身实际应用。在教学上,钱学森总结出“唯物主义的教法”,“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让学生既充分掌握理论,也能灵活地使用理论”;在实践中,钱学森探索出“边学边干的模式”,即“掌握一般原理及方法后就去解决具体问题”,“然后再从理论上深入一步”,“再回来搞具体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科技人才。

3. 能力培养:系统思维,迎难而上。钱学森在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具备系统思维,勇于攻坚克难”,不仅善于总体优化、协调发展,而且敢于付出劳动、面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钱学森注重培养学生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告诉学生“你们将来工作都是做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但对系统和总体应当有所了解,要清楚你这部分工作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会充分发挥你的作用”;在价值观念培养上,钱学森强调培养学生能吃苦肯奋斗、不怕失败的精神,劝导学生“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是很曲折的,要准备付出劳动,准备出汗”,“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三)教育教学精神:立德修身“言传身教”

1. 教学素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钱学森对待教学态度认真,坚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夯实理论基础、建立专业热情。学生曾经回忆他授课时的细节:“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粉笔下写出清晰、准确的详细推导,一个符号都不会错,时间的掌握和板书的安排依然是那样‘精确’,让人不得不由衷地敬佩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讲课技巧。”钱学森不仅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饱含传道的情怀,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时热爱所学专业,在未来投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科技报国。

2. 工作作风:笃志教育,潜心育人。钱学森对待工作饱含热情,多年躬耕教坛,引导学生不断精益求精、矢志爱岗爱国。他在授课时,通常“开始用几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讲讲航天国际动态,课间经常不休息亲自为同学们答疑,最后往往进行十几分钟的爱国主义和科学道德教育”。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是钱学森始终坚持“为祖国迅速地培养一批尖端科学的青年干部,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钱学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能够在授课过程中传播专业知识、抒发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在工作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3. 师生关系:以德施教,甘为人梯。钱学森对待学生充满关爱,事事亲力亲为,引导学生坚持尊师重道、时刻勤学笃行。他担任力学系系主任20余年,亲自制订教学计划、聘请专家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信其道”,而且时刻关心爱护,使学生“亲其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德施教、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刻苦求知、孜孜不倦,在未来道路上奖掖后学、甘于奉献。

二、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内核共通:赓续中华优秀教育传统

在德育方面,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的“全人教育”“立人达人”思想,如周代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属于道德修养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有机结合的早期尝试,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文道结合”“师严道尊”是其基本原则与形式。这些思想与实践,对我们今天思考和实践课程思政怎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同样重视专业知识上的“文理兼通”“学习批判”,强调道德修养上的“德才兼备”“敬业乐业”,其理论意蕴和具体实践的要义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中的“学思结合”“立德修身”思想遥相呼应。如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理解思考;孟子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批判拘泥书本、盲目迷信的教条主义行为;《礼记·中庸》也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倡导广泛学习、周全思考、投身实践,这些典籍都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批判精神。《礼记·大学》提出“诚意”“正心”,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要求“德艺周厚”,上述记录也揭示了对于兼有品德与才能的追求。可见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上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下启立德树人新风,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理论内核上的共通性。

(二)实践逻辑一致:源于高校育人探索历程

“课程思政”命题最早源于2014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尝试,旨在通过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不同学科课程,共同发挥育人作用。随后,课程思政开始向所有课程全面推进,并向全国推广。课程思政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建设等经验,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之相似,“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源于钱学森执教期间的育人实践。钱学森参与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备与近代力学系的创建工作,担任系主任并长期任教。由于当时中国面临巨大的优秀科研人才缺口,钱学森结合国家需求与自身求学经历,总结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帅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讲授、毕业论文指导等过程中,融汇教育教学目标与国家发展现状,时刻注意学生学识的丰富与品格的塑造,其启发式教学方法、将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经验成效显著。力学系1958—1960级的学生中,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中坚力量的科技将军、两院院士、教授学者众多。

(三)价值旨归关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知识-价值-能力-行为”四大维度作为立德树人的四个层级,可作为其成效落实的检验指标;而借助课程思政学习,学生可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具备卓越的判断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与统一发展,最终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同样在情感上强调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在知识上重视学思结合、文理兼修,其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的核心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宗旨是解读“钱学森之问”,培养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尽管“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课程思政建设形式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具备了传授知识、塑造价值的内容,传达了学以致用、挺膺担当的期望;同时也体现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追求,涵盖了胸怀天下、至诚报国的使命。

三、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启示

“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作为钱学森多年来投身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刻经验总结,充分阐述了人才培养的科学理念与原则,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价值。在新时代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为范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导向,体系化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一)以“三个结合”引领全面发展、育人大成

1. 因势而新: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提出了“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培养标准,新时代的发展大势同样迫切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根据世界科技、教育发展要求,参考“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通过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创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汇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融通文理医工等学科破解“孤岛”难题,实现不同课程的“相辅相成”“同向同行”。一是在专业课程中注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塑造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在公共课程中注重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学术伦理;三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注重联系互鉴,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理论、案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家国情怀。

2. 因时而进:求知问学与批判创新相结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提出了“既认真学习知识又勇于批判”的培养理念,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等战略人才同样需要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性思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特征,借鉴“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结合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鼓励其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挑战权威的怀疑精神,引导学生勤于求知问学、敢于批判创新。具体而言,一是对于学生,应当关注日益增长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潜心上下求索、立志超越前人;二是对于教学,应当创新内容形式,积极引入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争议、讨论,引导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三是把握时代大势,结合热点问题、行业前沿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及时更新所学知识、探索新的思考维度,成为发展前沿科学理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3. 因事而化:精湛业务与宏阔视野相结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提出了“既专业精湛又具备宏阔视野”的培养要求,教育部、中国工程院也印发标准要求专业人才掌握扎实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西方社会思潮激荡的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针对其集体意识相对弱化的问题,学习“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充分开阔视野,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具体而言,一是对于学生,应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合其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专业选择、有效增强专业认同、锤炼过硬专业本领;二是对于教学,应当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讲授本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国际科技发展形势激励学生胸怀“两个大局”、投身报国实践;三是始终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不断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实践本领,并使个人兴趣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埋头苦干与抬头看路相结合。

(二)以“三位一体”推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 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钱学森在谈“红专”问题时指出:“我们的工作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我们就必须‘又红又专’”,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能力素质要求。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既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高素质的政治人才。在“育人”上,教师既要坚守政治立场,教育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厚植家国情怀;又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感召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涵养高尚品德。在“育才”上,不仅应当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科技报国,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而且应当注重科学精神培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求善的使命感。

2. 聚焦知识学习目的: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钱学森总结提出了“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聚焦知识学习目的、提升知识运用效果,既要用专业知识武装学生头脑,又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学生实践。在知识学习上,需要减少“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高效掌握专业知识;在专业实践上,需要注重理实交融,运用专业知识投身专业实践,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践意识、增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社会实践中,需要注重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尝试运用“思政小课堂”“专业小课堂”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3. 提升系统综合能力:胸怀大局,担当作为。钱学森要求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畏艰险、着眼全局,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寄语青年“增强‘大局观念’”,“自觉担当重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的融通,既要培养把握全局和局部、特殊和一般的能力,又要培养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的素质。在大局观念的树立上,可以尝试不同学科之间互通互鉴、交流共建,如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讲授联系与发展的概念、辩证思维方法。在担当精神的培育上,可以推动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用行业人物讲述身边榜样,用行业精神讲述使命担当。

(三)以“立德修身”实现育人有道、润物无声

1. 既做“经师”,又做“人师”。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始终注重“授业”时的答疑解惑,以及“传道”时的价值引领。“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需要坚定教育价值取向,既做“学高”的“经师”,又做“身正”的“人师”。具体而言,一是主动继承发展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二是在专业知识之外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求真学问的同时练真本领;三是自觉承担育人的社会责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其健全高尚人格;四是着眼育人过程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随时随地撷取素材开展课程思政,无时无处不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通过坚定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逐渐从仅仅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2. 既要“言传”,又要“身教”。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高度重视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不教之教,无言之诏。”当前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既要“言传”知识能力,又要“身教”价值情怀。具体而言,一是保证课堂教学清晰、准确,力求知识传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二是综合运用表情、动作,辅助学生理解知识、改善学习效果;三是创新教育教学手段,通过专业模范人物“请进来”,扩展“言传”“身教”主体范围,提高课程思政感召力;四是在“言传”与“身教”之外做到“行教”,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借助学生的向师性引导其见贤思齐,通过自身在工作中体现的对职业的热爱,无形中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个人美德。通过优化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知识传授效率,教育学生修身立德,真正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3. 先做“学生”,后做“先生”。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虽然没有明确要求教师进行学习,但处处体现着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教师自身学习完善,先做受教育的“学生”,再做教育人的“先生”。具体而言,一是向学生学习,了解学生所思所感,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虚心接受学生质疑;二是向教师学习,既要学习其他教师的突出事迹、高尚师德,又要学习其他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增进学科间的交流沟通、互学互助;三是向人民群众学习,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汲取群众智慧,了解人民所盼所需,做好学生专业报国强国实践的引路人。通过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完善,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在教学相长中从“学生”真正成长为德业并进的“先生”。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其人才培养理念系统辩证、与时俱进、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授课过程实践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教育教学精神注重言传身教、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理论、实践和目标上具有内核共通性、逻辑一致性与价值关联性,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未来应当继续挖掘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内涵,全方位提升其育人功能和成效,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作者:付丽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姜汶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助理;夏菊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