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高教理论研究 >> 正文
合作学习法的概念、原理、方法与建议
发布时间:2022-06-16    文章录入:gaojiaosuo    点击:[]

尽管人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离开社会无法生存。但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无情竞争催生了一种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把人类社会看成斗兽场,奉行“社会竞争、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当这种思想进入学校,就把学校学习看成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主张学习上的个人主义。当学生把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竞争思想带入社会,就会严重妨碍他们的与人合作能力和顺利融入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而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方式,合作学习需要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即相信人因合作而共存、因合作而发展。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进步,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只有当这种互助共存的价值观成为学校的主流价值观时,学校才可能广泛开展合作学习。不同的学习方式需要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学校和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不是把学生分组后,有效的合作学习就会自动发生。教师要创造条件才能促使有效的合作学习发生。要创造哪些条件呢?据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合作学习研究者约翰逊(David Johnson)等人的研究,有效的合作学习还需要五个条件:(1)积极的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t);(2)个人责任感(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3)促进性互动(promotive interaction);(4)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5)小组工作(group processing)。他们把这五个条件称为合作学习的五个支柱(five pillars)。

“积极的相互依赖”指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我们彼此是相互依赖的,而且喜欢和支持这种相互依赖。“个人责任感”指虽然是合作工作,但是每个人都愿意担负起自己作为组员的工作。“促进式互动”指在彼此互动时大家都抱着促成小组工作发展和成功的态度。“社交技巧”指学生有能让合作互动成功的社交技巧。“小组工作”指学生有能力最终使小组获得成功。这五个支柱表明,要使合作学习发挥作用,需要每个小组成员都秉持积极的、集体主义的、对小组负责的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交沟通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态度和技巧,才可能促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但这不是说要等到学生有了这五个素质后才开始合作学习。恰恰相反,是应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这五项素质,从而为他们今后进入职场和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合作学习有两个目标:一是促进学生学术能力发展,二是促进学生社会能力发展。

合作学习最初源于社会合作研究。首先是认知心理学创始人科夫卡(Kurt Koffka)提出,群体是动态的,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各有不同。随后勒温(Kurt Lewin)指出,群体的本质是成员之间存在由共同目标创造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使得群体处于动态状态。群体的任何成员的状态变化都会影响其他成员。二是群体成员的内部紧张状态激励着群体朝着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实现目标的愿望驱动和激发成员间的合作行为。1949年多伊奇(Morton Deutsch)提出存在三种社会互动合作关系——积极合作,消极合作和无合作。由此多伊奇发现,成员之间对合作的态度最终决定了合作的结果。此后,“态度决定效果”的理论一直主导社会合作研究,也包括合作学习研究。在合作学习中我们也会发现——态度决定效果。

有了这些基本知识,下面介绍美国大学创造的一些主要合作学习方法。

二、合作学习法述评

关于合作学习的文献很多,但美国学者巴克利(Elizabeth Barkley)等人编写的《合作学习技巧:给本科生老师的手册》(第2版)在美国大学教师中享有盛誉,是美国许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采用的主要参考书。该书首版于2004年,2014年又出了第2版。本节将主要评述这本书。

这本书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提出方法为问题服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中的问题选用不同方法。作者把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问题分为六类:讨论、学生互教、问题解决、信息组织、写作、游戏。围绕这六类问题介绍了35种合作学习方法,并介绍了相关操作方式和案例。我们把这六类方法按复杂性和耗时成本大小列表如下(见表1)。下面简要介绍这些方法,并作简要评论。

A.讨论类(6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