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1-06-13
两年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14所新建本科院校实现“抱团发展”;今年5月,江苏试点组建区域高校联盟,5所高校走在探索的前列;6月10日,筹备已久的重庆市大学联盟正式成立,首批成员包括6所高校……区域大学联盟建设在华夏大地上悄然升温,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联盟、联合和联动,寻求共同发展,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探索高校合作发展机制、建设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存在哪些现实障碍,如何突破?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之间怎样通过合作,实现共同提升?在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之际,围绕建设大学联盟、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话题,记者日前对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进行了采访。
区域高教应“集群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当如何破解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难题,大学联盟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怎样的作用?
林建华:1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正致力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与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我国高校又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集群发展”,区域内有关高校应联盟、联合和联动,共同发展,共同提升,引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水准的整体提升。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看,大学联盟是国际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种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如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五校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的科技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科技大学联盟,加拿大的大西洋大学联合会等。大学联盟既可以优化配置大学资源,避免大学之间对有限资源的过度竞争,又能够创造一种开放和相互激励的氛围,融合各大学的核心能力,形成聚合效应,从而提高联盟所有大学的整体实力。
记者:作为西部重镇,重庆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建设与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联盟的成立对于重庆乃至全国高教的发展将产生何种影响?
林建华:一个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这个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成立重庆市大学联盟是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现实情况看,重庆高等教育与全国其他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而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重庆高校联合起来,加强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互惠发展,共同推进重庆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肩负起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的历史责任。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将更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投入更多资源支持大学发展,为大学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制约大学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因此,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希望部分高水平大学在大学制度上进行积极探索,以适应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要求。重庆市大学联盟的成立即是为探索高校合作发展机制的改革试点,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探索。
联盟成员不是“被参与”
记者:大学联盟本质上是大学之间一种自发平等的合作机制。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应当确立怎样的理念,营造怎样的氛围?
林建华:一是统一思想,确立协同发展的合作理念。大学联盟是建立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的稳定合作,成员之间要树立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抛弃单打独斗的传统观念,整合有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学校实力和社会声誉。
二是相互信任,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互信任是大学之间合作成功、共同发展的前提。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关键在于认清各自学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彼此的需要和目标,以便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能从自己和对方的利益出发,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协同运行,设计合理、可行、具体的合作方案并有效地运行。
三是相互尊重,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各高校应注意培育、凸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彼此各自拥有优势的环节上展开合作,尽量利用外部的资源优势以实现内外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本身的最大效益和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记者:您在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仪式上指出,联盟的宗旨是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基本原则是自愿、平等、合作与发展。也就是说,联盟内的高校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积极的自主行动者。
林建华:重庆市大学联盟是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的目的而由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的部分高校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
自愿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首要原则。无论是发起高校还是将来申请加入联盟的大学,都完全基于自愿,完全从自身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这样就保障了联盟成员学校的主动性和内驱力,而不是“被参与”。合作内容和方式可以根据联盟或成员学校的实际需求自主确定,自主开展。
平等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基础原则。为体现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平等地位”,联盟最高权力机构——联盟理事会的理事长由成员学校校长轮流担任。同时,在增加新成员时,实行“联盟成员一致”原则,所有入盟学校地位完全平等,保障联盟成员学校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合作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根本原则。联盟成立的出发点就是要加强有关高校之间的合作,因此,联盟顺利运行的关键是也是合作。离开合作,联盟也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加强和深化合作,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联盟才有生命力。
发展是重庆市大学联盟的最高原则。联盟成立的落脚点就是要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实现各校单独行动无法实现的目标,达到“1+1>2”的系统优化效果。
合作而非“抱团”争资源
记者:国内近些年出现了不少大学联盟,如九校联盟(简称“C9”)、卓越联盟,以及因自主招生联考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北约”、“华约”等。重庆市大学联盟有何不同?
林建华:重庆市大学联盟不是一种为争取外部资源的“抱团联盟”,其合作的立足点是各校的内部资源和真实需求,合作领域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硬件资源共享”,而是包括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领域,可以说基本覆盖了高校事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区别于其他以争取资源而成立的大学联盟,重庆市大学联盟以开放的形式,鼓励成员学校之间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加强联盟内的多边及双边合作,以及与盟外的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以成员学校的共同提升引领和带动重庆市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在中国的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重庆市大学联盟具有什么特点,成员高校将如何展开合作?
林建华:重庆市大学联盟的一大特点是合作领域全覆盖。在制度建设方面,联盟成员将共同探索和实践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成员学校的发展,加强联盟成员学校之间内部治理经验的交流与借鉴;在学科建设方面,联盟将加强联盟成员学校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推进成员学校学科建设互补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实现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促进各优势学科更好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联盟将大力推进成员学校之间的教师兼聘制度建设,促进跨校授课、跨校指导学生,联合开展教师招聘与培训工作,联合共聘高水平研究人员与教授,实现教师资源共享;在社会服务方面,联盟将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聚焦国家及重庆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主题。
重庆市大学联盟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联盟的最根本的任务和目标。将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制度建设,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真正做到使学生受益。
记者:为将您谈到的种种宏伟的计划落到实处,避免空谈,重庆市大学联盟下一步如何行动?
林建华:有人说,空谈再有道理,若无行动,等于白说。行动无果,等于作秀。成立重庆市大学联盟不是作秀,而是基于“刚性需求”、预期效益可见的战略思考和重大决策。
重庆市大学联盟将制定联盟“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联盟发展的基本思路、合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作为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为进一步丰实和细化“十二五”规划,联盟成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就有关合作内容拟订专项合作方案,提出一系列有共同需求的合作项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联盟工作的重点就是落实这些合作项目,并适时开发新的合作项目,为践行联盟宗旨搭建起合适的载体与平台。
【作者简介:林建华 重庆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