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
发布时间:2015-06-18    文章录入:    点击:[]

公平的实质并非“一刀切”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6-18

由于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明显力度减弱、政策收紧。其实,自主招生的思路没有错,不能因噎废食。

6月里,“高考”是一个绕不开的热词,今年首次挪到高考后举行的自主招生考试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两大事件中,教育公平问题无疑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围绕这一话题,《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和大家分享她多年来对高考、自主招生等热点问题的思考。

专项招生是补救措施

《中国科学报》:目前,许多高校都有专门面向农村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给予农村考生招生方面的优惠。对于这种政策的影响,您怎么看?针对农村考生的优惠,对于城市考生来说,会否造成不公平?

郑若玲:面向农村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主要受惠对象是国家级贫困县(包括所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和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等),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省区的考生。这种专项招生计划是对长期存在的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一种补救措施,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提升教育均衡水平与教育公平。对弱势群体适当进行招生倾斜的纠偏行为,也是世界主要国家的普遍做法。

近年来,我国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越来越实惠,表现在录取分数降低、开放专业增多、申请实行自荐、实施范围扩大、招生人数增加等方面。此外,各高校对申请考生的资格审核收紧,也让这项政策真正惠及了优秀寒门学子。高校作为对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有重要影响的机构,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社会流动、提升社会公平。

实施这种针对农村考生招生计划的高校尤其是部属高校,一般都是统筹招生计划的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整,综合考虑有关省(区、市)贫困地区生源比例等因素,合理安排分省招生计划,并向农村考生数量多、升学压力大的省份倾斜。由于有招生计划的增量安排,而且许多计划还是单列的,一般不会影响到对城市考生的录取。即使有些许影响,也是必须直面的对历史欠账的补偿。

《中国科学报》:有公众担忧,针对农村考生的优惠政策可能导致农村考生群体中的“腐败”,乃至另一种城市流向农村的“高考移民”。在您看来,这种情况会发生吗?现实中应该如何预防?

郑若玲:个人觉得这种担心没有必要。针对农村考生的优惠政策虽然力度逐年加大,但相较于庞大的农村考生群体而言,毕竟还是杯水车薪。目前情况下,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和录取机会还是差距甚大,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违规流向农村的“高考移民”在现实中应该很罕见。但是,不排除随着农村考生优惠力度的加大,将来可能发生这种违规行为。只要政策完善、资格审核严密、过程公开透明,是完全可以预防这种“腐败”的。

自主招生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尤其是若干高校自主招生贪腐案件被揭露以来,人们意识到,自主招生相比高考,可能存在更大的操作空间,即使不谈贪腐等非正常现象,能在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也往往出身于综合条件较好的家庭。在您看来,自主招生等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考试,是否会加剧阶层固化?如果会,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郑若玲:近年来实行的自主招生的确存在诸多弊端,对此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但总体上,自主招生对于招收优秀拔尖人才还是起到了较好效果。遗憾的是,囿于陈旧的人才观念以及外界对公平公正性质疑的困扰,自主招生改革一直难以摆脱“分数优先”甚至“分数至上”的窠臼,选才仍具有浓厚的“唯分是从”色彩。仅凭分数评价人才显然有失偏颇,从某种角度看也不公平。公平的实质并非“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而是使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安其位,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由于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明显力度减弱、政策收紧。其实,自主招生的思路没有错,不能因噎废食。

的确,能在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往往出身于经济等综合条件较好的家庭。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自主招生中,也普遍存在于高校录取尤其是名校录取结果中,由此担心自主招生会加剧阶层固化也不无道理。在完全实行自主招生的美国高校,生源阶层构成的失衡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中国的许多教育与社会公平问题,不能完全由高考招生来负责解决。我们不能因为纯粹地追求阶层之间的入学公平而忘却自主招生的本原动机——发挥高校招生自主权,招收到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多样化与培养潜质的优质且适合各高校培养需求的生源。

影响阶层之间入学机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是最主要的因素,自主招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自主招生容易滋生腐败不公,但自主与公平并非绝然对立,只要程序公正、信息公开、机制透明,自主招生的腐败与不公是完全可以抵御的。自主招生对阶层固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完善自主招生标准及招生程序等予以弱化甚至消除。

政府还须改变职能

《中国科学报》:以教育公平的准则来看,现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离“较为公平”有多远?在您看来,目前的制度是否已达到“现实中的最不坏”?还有哪些亟须改变之处?

郑若玲:高校招生常常面临诸多两难,例如公平与科学的两难、公平与效率的两难、统考与个性化的两难等。教育公平既有不同的性质,如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也有不同的阶段与层次,如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我们对教育公平的不同阶段与层次不可能全部顾及,只能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追求最大程度的相对公平。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高考的科学性、效率、个性化等因素。

个人认为,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现在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虽然仍有一些不公平现象尚待解决,但相较于其他教育现象或社会考试,高考招生制度还是比较公平的。虽然可能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最好制度,但也达到了“现实中的最不坏”。

《中国科学报》:政府最应该作出哪些改变?

郑若玲:政府除了加强顶层设计外,就是改变职能,由以往的包办变为监管和引导,努力下放招生自主权,把原来紧握的招生权力归还给高校,并引导高校积极投身于招生制度的改革洪流、在改革中提升自主招生能力。

从自主招生改革实践看,近几年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明显散发出更为浓厚的公平气息与科学色彩。例如:日渐完善自主招生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评价越来越综合、灵活、生动、立体;逐年加大对弱势群体及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倾斜与教育援助,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旨在对因教育资源、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因素造成的竞争起点的不公平状况进行一定程度的纠偏;改革的透明度逐年加大,招生腐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舆论监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等。得益于这些改革创新,高校的自主招生能力与水平正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