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信息 >> 热点信息 >> 正文
“买方市场”冲击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5-06-12    文章录入:    点击:[]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5-06-11

高等教育市场化多年,终于从“卖方市场”迈入“买方市场”。作为“买方”的学生和家长近年来开始行使选择及说“不”的权力。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变革,才刚刚开始。

6月8日,2015年度的高考落下帷幕。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总人数为942万人,教育部此前公布的全国高校计划招生总人数为700万人,其中本科366万人,高职(专科)334万人。

然而,如无意外,这个总数为700万的招生计划应该无法完成。这是中国教育在线近期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所揭示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买方市场”。

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多年,作为“买方”的学生和家长近年来开始行使选择及说“不”的权力。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变革,才刚刚开始。

招生困难常态化

高校遭遇招生危机,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但在2014年之前,有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被那些招生不足的高校当作“遮羞布”,那就是连续五年之久的高考报名总人数的下降。因此,面对有些学校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情况,高等教育界整体上显得较为“淡定”。

但是,到了2014年,情况有了新的变化。

《报告》指出,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然而,“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

对于这样的常态化,《报告》所梳理的一系列数字可以让人们迅速对此有一些感性认识。

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14年的5.22万人,减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10年至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高考生源大省广东,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档;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

而在河南,这个被誉为中国上大学最难的地方,高招计划也已连续3年未完成,2014年有近7万个招生计划数未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6%。

“前些年说是因为生源下降导致招生难,但是生源已经回升了,为什么我们的高校还招不到学生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反问道。

从关注文凭到关注文凭质量

用“卖文凭”一词来形容一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听起来可能有些刻薄,但对于扩招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市场而言,这个词放之于绝大多数的中国高等院校身上,或许都是恰当的。

“之前,尤其是大扩招之前,对于招生计划无法完成这件事,人们是无法想象的。” 陈志文说。

也许正因为不愁招生,高校才有恃无恐地贩卖文凭,而且同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这与国家政策有关,与人口生育高峰有关,而对于高校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笔经济账。

“多招一个学生,学校就多一点收入。”安徽省某高职院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招生老师向记者坦言。而这笔收入,除了学生向学校所缴纳的学费外,还有政府向学校拨付的生均财政拨款。他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这就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采访中,这位老师也向记者坦言,他的工作“越来越难做”。

根据陈志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年来的观察,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或者说“买方”,对待高校和文凭的态度已经日趋冷静。以前在高等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时代,每年只招收几十万人,自然形成的是文凭崇拜,只关注文凭本身,而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时代,每年招收700多万人,人们必然开始关注文凭的含金量——这种文凭能给我带来什么?是否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2013年夏天,四川一位父亲坚决不让女儿上大学的新闻曾引起公众热议。女儿被成都一所本科院校录取,父亲在看到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家里蹲”的新闻后,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不同意女儿读大学。在网友的讨论中,许多人虽然不同意“读书无用论”,但也认为,在有些大学读书就是“混日子”,很多这样的大学是“骗人的”。

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大学校园的林女士如今是一位高二女生的妈妈。女儿明年即将参加高考,如何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成为这一两年来她时常会思考的问题。

“我当年报考大学时都是懵懵懂懂的,家人和自己都不太懂,只觉得能有个学校收我就好了。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信息获取也更方便,学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林女士说。

本质是办学质量危机

从林女士当年毕业包分配背景下“能有个学校收我就好了”的想法,到新闻中那位四川父亲所说的“上大学没什么用”,这种变化折射出高校现在面临的招生危机,实际上在于目前的许多高校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家长们眼中实实在在的好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所体现出的高校办学质量无法令学生和家长放心。

不同意孩子读大学是一种体现,送孩子出国读大学则是另一种“用脚投票”。

随着居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眼界的提高,具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国外的大学接受本科教育。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截至2015年4月5日,2015届高三学生共有295名同学被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录取,其中不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流名校。

《报告》明确指出,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招生难的本质是办学质量问题,是学生就业难问题。而国内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办学同质化严重”。

其中,办学同质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毕业时的“结构性失业”。《报告》显示,在教育部公布的较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年毕业生规模最大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赫然在列。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明显。

然而,扩招大背景下的盲目跟风最近也仍未停止。

2013年,湖北省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物联网专业也大受高校欢迎。在2014年度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新增开设物联网工程等10个专业的高校占了整体的22.42%。

“近年来物联网时髦,于是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就超过了250所。去年还有几十个学校申请开设这个专业。这样盲目跟风地设置专业,招收那么多学生,毕业后他们该怎么办啊?”陈志文向记者感叹道。

发展惯性仍难改变

高等教育市场化多年,终于从“卖方市场”迈入“买方市场”,这令陈志文十分兴奋。不少教育专家都对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买方市场”的说法表示赞同,认为这会促进我国高校在压力和挑战之下转向良性发展,颇有一种“终于等到你”的欣喜和感慨。

“这种说法体现了现在高校招生的新特点,能够供高校选择的生源不足,学生选择用脚投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说。与此同时,他也提醒道,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来说,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有所不同。

他分析道,国内的高水平大学主要的竞争对手是高水平的国外大学;而一般院校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同层次、同类型的国内院校,至于普遍被认为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居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院校,则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

“在改革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面前,高校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定位,突出特色。只有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是《报告》为进入“买方市场”、开始被选择的高等院校开出的建议,也是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改变。

然而,一个需要着重指出的问题是,尽管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它们所面临的压力,但过去的发展惯性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比如高校对“升格”的需求——专科院校希望升本科,三本院校希望升格为二本,二本院校希望升格为一本,一本院校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已经定格的情况下,依然效仿重点高校,追求“大而全”的发展。

“很多高校看起来还是没有想明白,仍旧以政府为导向,不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别敦荣坦言,“只要不取消这种对高校刚性的直接管理,且拨款与政府对高校的定位挂钩,政府的这根‘指挥棒’就会威力无穷,高校就不太可能真正转变到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轨道上来。”